0%

饯唐州高使君赴任

2025年07月05日

芳春桃李时,京都物华好。为岳岂不贵,所悲涉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赠君双佩刀,日夕视来期。

崔湜

译文

芳春桃李时
在桃李芬芳的春天时节
京都物华好
京城里风光无限美好
为岳岂不贵
身居高位难道不尊贵
所悲涉远道
只是悲伤你要踏上遥远的旅途
远道不可思
遥远的旅途让人不敢深思
宿昔梦见之
昨夜梦中又见到了你
赠君双佩刀
赠予你一对佩刀
日夕视来期
日夜盼望着你归来的日子

词语注释

饯(jiàn): 设酒食送行
使君(shǐ jūn): 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物华(wù huá): 自然美景
宿昔(sù xī): 昨夜

创作背景

诗词《饯唐州高使君赴任》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盛世风华浸透长安城的每一寸砖瓦。时值芳春,曲江桃李灼灼,朱雀大街的柳烟轻拂过诗人王维的袍角——这恰是他任职右拾遗的时期,一座帝都的物华天宝与宦海浮沉,皆凝于他饯别友人高使君赴任唐州的笔端。

一、盛世别离的时空坐标

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唐州(今河南泌阳)地处山南东道,距长安千余里,在唐代属"远州"范畴。高使君此番赴任,实为盛唐官员外迁的缩影。开元中期,玄宗为加强地方治理,常选派京官出任刺史,王维以"为岳岂不贵"暗喻此乃朝廷重托,然"所悲涉远道"却道出唐人"重内轻外"的仕宦心理——张九龄曾叹"江湖与城阙,异迹岂殊心",正与此诗共鸣。

二、佩刀意象的深微寄托

"赠君双佩刀"非闲笔。《晋书·王祥传》载佩刀乃"三公之仪",而唐代文官佩刀更象征刚正之志。考《唐六典》,刺史赴任须持朝廷所赐鱼符,诗人以私物相赠,既承《诗经》"投我以木桃"的古典,又暗含对友人"日夕视来期"的期待——这"来期"或许指向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诸州刺史每三岁一替"的制令,刀光中晃动着具体的政治时空。

三、梦与现实的诗意交织

"宿昔梦见之"化用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却赋予新意。唐州在武德年间曾置显州都督府,是控扼荆襄的战略要地。诗人将地理的辽远转化为心理距离,使"桃李"与"远道"形成盛世与边陲的张力,恰如玄宗《赐诸州刺史题座右铭》所言"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仁康"——饯别诗至此升华为对开元治理体系的诗意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桃李起兴,却暗含远行悲思,在盛唐送别诗中独树一帜。首句"芳春桃李时"化用《诗经》"桃之夭夭"意象,明人钟惺《唐诗归》评点:"'物华好'三字,将长安锦绣收尽,偏是送别时节"。诗人刻意营造春色如许与离愁黯然的矛盾张力,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谓之"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为岳岂不贵"一句转折精妙,岳指五岳牧守之职,唐汝询《唐诗解》阐释:"非不爱显荣,但伤跋涉耳"。诗人通过"岂不"的反诘句式,将赴任荣耀与羁旅愁思并置,形成情感漩涡。吴乔《围炉诗话》特别推崇"远道不可思"二句:"直承《古诗十九首》'道路阻且长'遗意,而'宿昔梦见'更添恍惚情态,似见屈子《抽思》中'魂一夕而九逝'的缠绵"。

末联"赠君双佩刀"尤为历代评家称道。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指出:"佩刀本男子饰物,'双'字暗含'形影相吊'之意,较之折柳赠别更显刚健"。日夕望归的结句,贺裳《载酒园诗话》评为:"结得渊然,有《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之致"。全诗刚柔相济,既有建安风骨的清刚之气,又得楚辞九歌的婉转情韵。

在情感表达上,徐增《而庵说唐诗》精辟总结:"前半如春水漫流,后半似峭壁断云,把宦游人的矛盾心理写得九曲回肠"。这种将仕途抱负与故园情结交织的复杂心态,正是盛唐文人"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典型写照。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桃李芳春起兴,京都风物为衬,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饯别的时空画卷。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为岳岂不贵'五字,将宦游人心事道尽。看似自矜,实则自伤,笔力千钧。"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点出其章法之妙:"前四句实写,后四句虚写。'宿昔梦见之'化用《古诗十九首》句意,而情致愈深。"

"赠君双佩刀"之句尤见匠心。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点:"刀者,道也;双者,两相期许之意。日夕视来期,非独望归,实有勖勉建功之深意。"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则特别赏析末句:"'日夕'二字最耐寻味,既见翘盼之切,复显时光流逝之怅,唐人饯别诗能于温厚中见跌宕者,此为一绝。"

全诗二十八字中,虚与实、景与情、显与隐交织如锦。正如钱锺书《谈艺录》所言:"盛唐饯别诗多尚气象,而此作独以思致胜。'远道不可思'五字,已开中晚唐深婉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