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景龙二年(708年)的暮色里,一叶扁舟正缓缓驶离长安。船头负手而立的诗人,望着渐远的宫阙,将半生浮沉酿成了这首《途中言志》。此刻他的身份已从门下省平章事贬为江州员外司马,政治风暴的余波仍在宦海回荡。
一、武周余晖中的仕宦浮沉
诗人自述"余本燕赵人,秉心愚且直"的坦荡,恰与《旧唐书·职官志》记载的景龙年间党争激烈形成暗讽。所谓"彤帏荷新宠"实指中宗复位后韦后专权,据《资治通鉴》载,当时"宰相多出其门"。而"中书亦五期"的自矜,正对应其曾五任中书舍人的显赫履历,这种文学侍从之臣的特殊身份,使其在政治漩涡中更易成为攻讦目标。
二、庐陵郡与襄阳城的政治隐喻
诗中"始佐庐陵郡"的追忆,暗含对武周时期被贬旧事的隐痛。按《新唐书》地理志,庐陵郡属江南西道,曾是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的流放地。而"寻牧襄阳城"的转折,则对应神龙政变后中宗复位带来的短暂荣宠。这种地理意象的转换,实为武周至中宗朝政治更迭的缩影。
三、离京途中的三重悲慨
- 君臣际遇之悲:"上动明主疑,下贻大臣耻"化用《诗经·小雅》"战战兢兢"之意,道出侍臣如履薄冰的处境。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记景龙年间"宰相奏事,多被诘责",可作注脚。
- 亲族离别之痛:"慈亲不忍诀"的场景,在《全唐文》收录的同期贬官谢表中多见类似表述,折射唐代贬谪制度对士族家庭的整体性打击。
- 士节坚守之志:"冰壶邈自持"取鲍照《代白头吟》"清如玉壶冰"意象,与同时期张说《江上愁心赋》"处涸辙以犹欢"的贬谪文学传统一脉相承。
暮色中的诗人最终以"川长日云暮"作结,这既是实写汉水舟行的黄昏景致,又暗合《楚辞·离骚》"日忽忽其将暮"的政治隐喻。在盛唐曙光将临的前夜,这首贬谪诗作恰如一面铜镜,映照出初唐最后二十年宫廷政治的诡谲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