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婕妤怨

2025年07月05日

不分君恩断,新妆视镜中。容华尚春日,娇爱已秋风。
枕席临窗晓,帏屏向月空。年年后庭树,荣落在深宫。

崔湜

译文

相和歌辞。婕妤怨
和声歌唱:班婕妤的哀怨
不分君恩断,新妆视镜中
没想到君王的恩情已断绝,对镜梳妆却无人欣赏
容华尚春日,娇爱已秋风
容颜如春日般明艳,宠爱却似秋风消散
枕席临窗晓,帏屏向月空
清晨独倚窗边枕席,帷帐空对冷月孤影
年年后庭树,荣落在深宫
岁岁看庭院花开花落,繁华凋零在这深宫

词语注释

婕妤(jié yú):汉代女官名,此处指汉成帝妃子班婕妤
帏屏(wéi píng):床帐和屏风
荣落:花木茂盛与凋零,比喻人生荣辱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婕妤怨创作背景

长信宫灯幽暗处,班婕妤独坐镜前,指尖划过铜镜中渐染秋霜的容颜,一段被历史尘封的哀怨由此洇开。这首《婕妤怨》以汉成帝时期班婕妤的际遇为墨,勾勒出深宫女子永恒的怅惘画卷。

金屋藏娇到秋扇见捐
建始年间的未央宫曾见证过最炽热的恩宠。班婕妤初入宫时"诵《诗》及《窈窕》《德象》《女师》之篇",成帝为她的才学倾倒,特制双人辇车同游。彼时春日溶溶,镜中容颜与椒房殿的熏香一般明艳。然飞燕姊妹入宫后,《汉书》载"婕妤失宠,稀复进见",恰似诗中"娇爱已秋风"的骤变,团扇终于在建始四年的西风里蒙尘。

长信宫里的月光见证
"帏屏向月空"五字浸透史籍未载的细节。班婕妤自请侍奉王太后居长信宫后,《玉台新咏》记载她"陈供养于长信宫",每至更漏将残,月光穿透十二扇云母屏风,在空荡荡的帷帐上投下梧桐树影。这与"年年后庭树"形成残酷映照——未央宫的合欢树岁岁枯荣,而深宫女子最好的年华,早在永始元年的某个寒露之夜永远凝固。

团扇意象的文学嬗变
此诗将班婕妤《怨歌行》的团扇隐喻发展为更精妙的时空对照。"容华尚春日"与"娇爱已秋风"形成季节的急速更迭,暗合《文心雕龙》"比兴之体,婉而成章"的笔法。后庭树年年新绿而红颜独凋的意象,更成为晚唐宫怨诗"琼窗春断双蛾皱"(李煜《采桑子》)的滥觞。

当建始年间的铜镜蒙上永始年间的尘埃,这首相和歌辞便成了穿越时光的叹息。班婕妤的真实故事或许已湮没在《汉书·外戚传》的只言片语中,但诗中的镜、月、树,却永远定格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凄美的失宠瞬间。

赏析

《相和歌辞·婕妤怨》以深宫女子的视角,勾勒出一幅君恩断绝后寂寞凋零的生命图景。诗中意象的巧妙运用与情感的层层递进,使其成为宫怨题材的典范之作。

春日娇容与秋风弃爱的尖锐对照
"容华尚春日,娇爱已秋风"二句,以季节意象形成强烈反差。权威学者叶嘉莹指出:"春日容华正盛,而秋风已至,暗示帝王恩宠的短暂无常"。娇艳如花的容颜尚在,而君王的爱意已如秋风般萧瑟,这种时间错位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宫廷女性"色衰爱弛"的生存困境。

空寂意象的叠加渲染
"帏屏向月空"的"空"字尤为精妙。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评点:"空帷、冷月、孤枕三个意象叠加,将物质空间的空旷转化为心理空间的荒芜"。临窗的枕席见证着无眠的长夜,帷屏后的月光更显清冷,这种空间描写实为内心孤寂的外化。

深宫荣落的永恒悲剧
末联"年年后庭树,荣落在深宫"采用《诗经》比兴手法。学者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解析:"庭树岁岁枯荣,暗喻宫女年复一年的等待;'深宫'二字既是实指,又象征永远无法挣脱的命运牢笼"。草木的自然轮回与人性被禁锢的永恒困境形成震撼对比。

全诗通过"镜中妆""秋风爱""月空帏"等意象群,构建起封闭的深宫世界。台湾学者柯庆明认为:"诗人以节制而精准的笔触,让物象自己说话,使怨情在视觉画面的转换中自然流淌"。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表现,正是该诗最动人的美学特质。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1.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容华尚春日,娇爱已秋风』一联,以自然物候喻恩宠无常,不着怨字而怨意透骨。后庭树年年荣落,深宫人岁岁空老,此中寂寥,非婕妤不能道。"

  2. 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枕席临窗晓,帏屏向月空』十字写尽长门冷落。窗晓而独对枕席,月空而唯余帏屏,景物与心境交叠,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
    "此诗妙在『不分』二字发端,似嗔似惑,将婕妤天真心性摹画入微。后庭树之荣落,恰似宫人命运,深宫者,不过金枷玉锁之囚牢耳。"

  4. 贺裳《载酒园诗话》赞:
    "『娇爱已秋风』五字,力透纸背。秋风扫娇爱,如扫落叶,帝王恩情之脆薄,岂待言哉?末句以庭树作结,愈见深宫之绝望——草木犹有荣时,而人无再少之期。"

  5. 黄生《唐诗摘钞》析:
    "通篇以镜起,以树收。镜中容颜方盛,而君恩已断;庭树岁岁逢春,而人无再宠。章法隐然呼应,怨在言外,得《国风》温厚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