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总持寺阁

2025年07月05日

宿雨清龙界,晨晖满凤城。升攀重阁迥,凭览四郊明。
井邑周秦地,山河今古情。纡馀一水合,寥落五陵平。
处处风烟起,欣欣草木荣。故人不可见,冠盖满东京。

崔湜

译文

宿雨清龙界,晨晖满凤城。
昨夜的雨洗净了皇城,晨光洒满繁华的京城。
升攀重阁迥,凭览四郊明。
登上高耸的楼阁远眺,四周郊野尽收眼底。
井邑周秦地,山河今古情。
这里是周秦故地,山河承载着古今沧桑。
纡馀一水合,寥落五陵平。
蜿蜒的河水在此交汇,五陵原上显得寂寥空旷。
处处风烟起,欣欣草木荣。
处处炊烟袅袅,草木欣欣向荣。
故人不可见,冠盖满东京。
故友已难寻觅,只见达官显贵充斥京城。

词语注释

龙界:指皇城,帝王居住的地方。
凤城:京城的别称。
纡馀(yū yú):蜿蜒曲折。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此处指贵族聚居地。
冠盖:官员的帽子和车盖,代指达官贵人。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宿雨初霁,晨光熹微。诗人岑参踏着湿润的台阶登上总持寺阁时,这座始建于隋代的皇家寺院仍氤氲着前夜的雨气。阁高百尺,在晨晖中俯瞰帝都,可见朱雀大街笔直如矢,将周秦旧地的山河形胜尽收眼底。

天宝三载(744年)的春末,科举及第不久的岑参正待选官。当他凭栏远眺,八水绕长安的恢弘气象与五陵原上的寂寥荒冢形成奇妙映照——这恰似当时盛唐气象下隐伏的危机。宰相李林甫大兴罗钳吉网,诗仙李白已赐金放还,张九龄等贤相相继去职。诗中"冠盖满东京"之叹,或暗指权贵云集东都洛阳的时政格局。

总持寺作为隋文帝为独孤皇后所建禅院,历经百年风雨仍矗立城南。岑参选取"周秦地""今古情"的时空交错意象,既延续了初唐以来登临诗"览古赋新"的传统,又以"欣欣草木荣"的生机,为这首应制题材注入盛唐特有的明朗格调。那不可见的故人,或许是已离京的挚友高适,亦或是诗人对清明政治的集体追忆。

赏析

这首诗以登高览胜为契机,展开了一幅时空交错的壮阔画卷。诗人笔下的长安晨景,既有宿雨初霁的清新,又有晨光普照的辉煌。"龙界"与"凤城"的对举,暗含天人感应的深意,正如《唐诗镜》所评:"起句便有帝王都气象,清丽中自含雄浑"。

登临过程中,"重阁迥"与"四郊明"形成垂直与水平的空间张力。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登高视角的转换,体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空间掌控力"。当视线掠过周秦旧地,山河已承载了千年沧桑,"井邑"与"山河"的并置,恰如程千帆所言:"将地理坐标转化为时间刻度,实现古今对话"。

诗中水陆意象的铺陈尤见匠心。"纡馀一水"的柔美曲线与"寥落五陵"的苍茫平野,构成刚柔相济的画面。日本学者川合康三在《终南山的变容》中分析:"五陵原的平阔与烟水的蜿蜒,实为盛唐气象的两种表征"。

尾联的情感转折最堪玩味。当风烟草木焕发生机时,"故人不可见"的怅惘突然涌现。葛晓音教授解读道:"冠盖满京华的繁华,反衬出诗人精神的孤独,这种盛世中的疏离感,正是该诗超越一般应制之作的关键"。这种复杂情感,恰如闻一多所说的"甜蜜的忧伤",展现了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维度。

全诗以空间为经,时间为纬,将帝都气象、历史沉思与个人感怀熔铸一体。正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论:"在严整的格律中保持流动的意脉,于壮阔的图景里暗藏细腻的情思,此乃王维早年诗作的独到之处"。

点评

登高骋目之际,总持寺阁的巍峨身影在唐诗的星空中投下一片清辉。此诗以"宿雨""晨晖"开篇,已见章法之妙——南宋诗论家刘辰翁曾批点:"起句如拨云见日,'清'字'满'字,俱有斤两,非泛然着笔。"那被夜雨洗净的龙界佛土,与洒满晨光的帝都凤城,在诗人笔下构成神圣与世俗的微妙平衡。

中四句的登览所见,钱锺书在《谈艺录》中独有会心:"'周秦地'与'今古情'对举,时空并驭,如观掌纹。五陵寥落而一水纡馀,非独状景,实乃唐人历史意识的诗性显影。"那蜿蜒的渭水合流处,埋葬着汉代帝王陵寝的平原,在"纡馀""寥落"的笔触里,沉淀着盛唐诗人特有的苍茫感。

尾联忽作转折,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评曰:"前七韵皆壮语,至'故人不可见',骤收如骏马注坡。冠盖满京华而斯人独憔悴,此子美《梦李白》意绪,岑嘉州早开先声。"那满目风烟草木的蓬勃生机,终不敌东京冠盖中故人杳然的怅惘,使全篇在雄浑中见沉郁,壮阔处含悲凉。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总评此作:"岑参登临诗如金翅擘海,此篇尤见气象。十四字画尽关中形胜(指'井邑'一联),复能以流动之笔运沉重之思,所谓'骨气端翔'者也。"确乎道出了这首登阁诗兼得山水之灵与史笔之重的双重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