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宿雨初霁,晨光熹微。诗人岑参踏着湿润的台阶登上总持寺阁时,这座始建于隋代的皇家寺院仍氤氲着前夜的雨气。阁高百尺,在晨晖中俯瞰帝都,可见朱雀大街笔直如矢,将周秦旧地的山河形胜尽收眼底。
天宝三载(744年)的春末,科举及第不久的岑参正待选官。当他凭栏远眺,八水绕长安的恢弘气象与五陵原上的寂寥荒冢形成奇妙映照——这恰似当时盛唐气象下隐伏的危机。宰相李林甫大兴罗钳吉网,诗仙李白已赐金放还,张九龄等贤相相继去职。诗中"冠盖满东京"之叹,或暗指权贵云集东都洛阳的时政格局。
总持寺作为隋文帝为独孤皇后所建禅院,历经百年风雨仍矗立城南。岑参选取"周秦地""今古情"的时空交错意象,既延续了初唐以来登临诗"览古赋新"的传统,又以"欣欣草木荣"的生机,为这首应制题材注入盛唐特有的明朗格调。那不可见的故人,或许是已离京的挚友高适,亦或是诗人对清明政治的集体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