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襄阳作》创作背景考略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孟浩然隐居于故乡襄阳,时值盛夏痈疽复发。这位终身布衣的盛唐诗人,在病榻上以颤弱之手写下《襄阳作》,将毕生对故土的情思凝作最后的诗行。
诗中"庙堂初解印,郡邸忽腰章"暗含时代风云。开元后期,张九龄遭贬,李林甫掌权,孟浩然曾寄望的仕进之途彻底断绝。"按节巡河右"等句实为虚写,借汉代苏武持节典故意象,抒写自己终生未得朝廷征召的遗憾。
襄阳古城在诗中具象为文化图腾:"南岘"即堕泪碑所在岘山,羊祜镇守襄阳的德政至今被传颂;"北津"则让人想起汉皋神女解佩的楚地传说。诗人以"思凤""忆羊"的典故叠用,既追怀羊祜、习凿齿等襄阳先贤,亦暗喻自己"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终身之憾。
"渔舟橘柚香"的烟火气息里,藏着更深的时代隐喻。开元末年,朝廷对江南漕运依赖日深,襄阳作为汉水枢纽,"七泽""三湘"的商贸繁荣背后,实则是均田制瓦解、府兵制崩溃的前夜。诗人以"闭阁幸时康"的自嘲,道出对盛世表象的清醒认知。
此诗完成月余后,王昌龄途经襄阳探访,孟浩然纵情宴饮,最终"食鲜疾动"而逝。那些未及写入的"南征术",或许正是他准备与友人探讨的治国良方——在盛唐最后的余晖里,一位布衣诗人用生命完成了对襄阳最深的凝视。
(注:文中历史细节依据《旧唐书·孟浩然传》《襄阳耆旧记》及陈贻焮《孟浩然诗选》等资料,创作时间采用王辉斌教授考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