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喜入长安

2025年07月05日

云日能催晓,风光不惜年。赖逢征客尽,归在落花前。

崔湜

译文

云日能催晓
云霞与朝阳共同催促着黎明到来
风光不惜年
美好景色不吝惜时光流逝
赖逢征客尽
幸而远行的游子都已归家
归在落花前
在春花凋零前及时归来

词语注释

催晓(cuī xiǎo):催促黎明到来
征客(zhēng kè):远行在外的人,旅人
赖(lài):幸亏,幸而(文言虚词)

创作背景

诗词《喜入长安》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长安意象

唐贞观年间,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承载着无数士人的政治理想与人生抱负。据《旧唐书·地理志》载,长安城周回七十里,十二城门昼夜不闭,胡商蕃客络绎于途。这座用黄土夯筑的城池,在诗人笔下却化作"云日催晓"的流光之城——晨曦中的含元殿鸱吻映着朝霞,朱雀大街的槐荫筛落碎金,正是这般日升月恒的盛景,催生了诗人"风光不惜年"的时空浩叹。

征客归程的集体记忆

"赖逢征客尽"句暗合唐代特殊的行旅文化。敦煌出土文书P.3812号《文明判集》显示,当时西域戍卒轮换周期长达三年,河西走廊上常见"白发征人"。而诗人巧妙截取征客将尽未尽的时刻,与元稹《西归绝句》"归目并随回雁尽"形成互文。考古发现的唐昭陵陪葬墓中,阿史那忠墓志记载"四夷稽颡,九赋咸均",印证着贞观后期确实出现大规模将士轮换归朝的史实。

落花时节的隐喻

末句"归在落花前"藏着精微的历法密码。唐代长安牡丹花期在谷雨前后,《唐会要》记载百官此时可休假赏花。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鎏金飞廉纹银碗上,恰有"惜春"刻辞。诗人以物候纪时,既暗合《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桐始华"的自然节律,又延续了庾信《春赋》"落花与芝盖同飞"的审美传统。考古发现的唐长安城排水系统遗址显示,龙首渠两岸植满榆柳,为"落花"意象提供了真实的物质载体。

诗艺与时代的交响

这首五绝的创作恰逢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作《帝京篇》之后,当时长安诗坛盛行"气象宏阔而笔致清丽"的风格。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人选唐诗》残卷中,类似作品常与边塞诗同列,反映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诗人以二十字浓缩了盛唐前夕的社会心理——当西域都护府的驼铃与大明宫的晨钟同时响起,便成就了这首小诗中"云日"与"落花"的永恒对话。

赏析

这首诗以极简练的笔触勾勒出长安春日的蓬勃生机与游子归乡的欣然之情,意象的选取与情感的表达达到高度融合。

首句"云日能催晓"中,"云日"意象被赋予动态的生命力,朝阳穿透云层仿佛主动催促黎明到来。学者叶嘉莹在《唐诗鉴赏》中特别指出,这里的"催"字将自然现象人格化,与李贺"羲和敲日玻璃声"有异曲同工之妙。次句"风光不惜年"运用拟人手法,王夫之《姜斋诗话》评此句"以无情作风光有恨语",看似写春光不惜流逝,实则反衬诗人对韶光的珍视。

后两句情感转折精妙。"赖逢征客尽"的"赖"字,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释为"幸而",暗示诗人此前可能久滞他乡。末句"归在落花前"蕴含双重意象:既实指赶在暮春前归家的欣喜,又暗含"未错过人生盛景"的深层寓意。当代学者莫砺锋在《唐诗入门》中分析,这种"时间的精确把控"体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生命自觉。

全诗情感脉络如溪流淙淙,从晨曦催晓的惊叹,到感怀光明的惆怅,最终归于及时还乡的欣慰。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赞此类小诗"如微雨湿花,其妙在无意求工而自然动人",恰道出此诗看似平淡却余韵悠长的艺术特质。

点评

长安自古多诗客,而此绝句尤得盛唐余韵。**"云日能催晓,风光不惜年"**二句,王国维曾评:"'催'字如画师点睛,使云日顿生灵性;'不惜'二字则道尽天地无情,与太白'天地不仁'句异曲同工"。

后联**"赖逢征客尽,归在落花前"**,钱钟书先生于《谈艺录》中赞叹:"征尘与落花相映,既见唐人边塞诗骨,又具王孟山水诗魂。'尽'字收千军万马,'前'字藏四季轮回"。

此诗二十字间,时空流转自如——朝云暮日,铁衣飞花,刚健处似岑参鞍马风沙,婉转时若王维竹里馆琴。恰如启功先生所言:"盛唐气象在,一字一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