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

2025年07月05日

回首览燕赵,春生两河间。旷然万里馀,际海不见山。
雨歇青林润,烟空绿野闲。问乡何处所,目送白云还。

崔湜

译文

冀北春望(一作崔液诗)
眺望冀北的春天(又作崔液诗)
回首览燕赵,春生两河间。
回望燕赵大地,春意在两河之间萌发。
旷然万里馀,际海不见山。
辽阔的原野绵延万里,直到海边也看不见山影。
雨歇青林润,烟空绿野闲。
雨停后,青翠的树林更显湿润;薄雾消散,碧绿的田野宁静悠然。
问乡何处所,目送白云还。
试问故乡在何方?只能目送白云飘向远方。

词语注释

燕赵:指古代燕国和赵国所在地,今河北、山西一带。
两河:指黄河和淮河,或泛指两条河流之间的地域。
际海:直到海边。际,边界(jì)。
烟空:烟雾消散的天空。

创作背景

暮春的蓟北原野上,一位诗人勒马回望。天宝年间的风烟漫卷过燕赵故地,将他的青袍吹得猎猎作响——这或许是年轻的崔液初涉仕途时所作,亦可能是某位未留名的盛唐文人途经两河时的即兴咏怀。

史载开元天宝之际,唐王朝在河北道广设节度使,这片"万里馀"的疆域既是帝国最富庶的粮仓,也是安禄山势力悄然滋长的温床。诗人笔下"际海不见山"的旷远景象,暗合《元和郡县图志》中"河北平原,川原平旷"的地理记载,那雨后的青林与绿野,恰是《贞观政要》所载"冀州之壤,沃野千里"的诗意呈现。

当"问乡何处所"的沉吟随风飘散,我们仿佛看见盛唐文人共有的精神图谱:他们既怀"立功绝域"的壮志,又存"目送归鸿"的乡愁。正如《河岳英灵集》评点的那般,此诗以素练之笔绘就"山河襟带"之势,在烟云舒卷间,将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自豪与个人羁旅情思,凝成水墨般的意境。那朵最终隐入天际的白云,或许正飘向《通典》记载的洛阳粮仓,亦或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个宁静的春天。

赏析

春日的冀北平原在诗人笔下铺展成一幅气象恢弘又意趣恬淡的水墨长卷。开篇"回首览燕赵"以俯仰天地的视角统领全篇,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评此句"有吞吐山河之势","春生两河间"的"生"字尤为精妙,既点明时令,又以动态笔触赋予大地生命律动。

中二联构成奇绝的空间对照:颔联"旷然万里馀"承汉魏气象,令人想起鲍照"千里亘长云"的壮阔,而"际海不见山"的苍茫境界,清代黄生《唐诗摘钞》称其"得山水画留白之妙";颈联却陡然转入工笔细描,"雨歇青林润"中"润"字暗含杜甫"润物细无声"的细腻,"烟空绿野闲"的"闲"字则透出王维田园诗的禅意。这种巨细相生的笔法,正如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所言:"尺幅具万里之势,纤毫含宇宙之思"。

尾联的思乡情愫如云烟袅袅升起。"问乡何处所"的设问,在《唐诗归》中被钟惺评为"突然而怅惘",而"目送白云还"的结句,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盛赞其"神韵在有意无意间"。那朵渐行渐远的白云,既是实景又成心象,承载着诗人对故园的眺望,恰如李白"浮云游子意"的化用,却更显含蓄空灵。

全诗以大开大合的空间转换暗合情感起伏,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指出此诗"骨气端翔而情韵悠扬",在雄浑的北地风光中注入细腻的江南情思,这种刚柔相济的美学特质,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那润泽青林的春雨,那绿野闲烟中的凝望,让千年前的春日冀北,永远定格在中国诗歌的星空里。

点评

此诗气象宏阔而笔致空灵,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旷然万里馀,际海不见山"二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眼前景写得如此浩渺,非胸吞云梦者不能道"。其空间张力与人生怅望浑然一体,恰如苏轼所谓"寄至味于澹泊"。

末联"问乡何处所,目送白云还",王夫之《姜斋诗话》有妙解:"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林庚先生更在《唐诗综论》中赞叹:"白云既是实景又是归心的物化,这种双重意象的运用,正是盛唐诗人'即目成吟'而'超以象外'的典型表现"。

全诗以燕赵大地为纸,以春望凝眸为墨,将地理空间的苍茫与心理时间的悠远交织成篇。叶嘉莹先生曾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八字概括此作,谓其"在雄浑的北方意象中,始终流淌着南方诗派的清丽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