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早春边城怀归

2025年07月05日

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山川凌玉嶂,旌节下金微。
路向南庭远,书因北雁稀。乡关摇别思,风雪散戎衣。
岁尽仍为客,春还尚未归。明年征骑返,歌舞及芳菲。

崔湜

译文

大漠羽书飞
辽阔沙漠上,紧急军书飞快传递
长城未解围
长城边关,战事仍未平息
山川凌玉嶂
高山大川横亘如白玉屏障
旌节下金微
使臣的旌旗仪仗,向着金微山方向行进
路向南庭远
通往南庭的道路遥远漫长
书因北雁稀
家书难寄,只因北归的大雁稀少
乡关摇别思
遥望故乡的方向,离愁别绪在心中激荡
风雪散戎衣
凛冽风雪,吹散了战士的衣袍
岁尽仍为客
年关已至,却依然漂泊在外
春还尚未归
春天已回大地,而我仍未踏上归途
明年征骑返
待到明年,战马载我凯旋
歌舞及芳菲
欢歌曼舞,共赏春花烂漫

词语注释

羽书: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
金微:山名,即今阿尔泰山。
南庭:指南匈奴的王庭,此处泛指边塞地区。
戎衣:军装,战衣。

创作背景

边城的早春,仍裹挟着朔风的凛冽。诗人独立戍楼,望大漠孤烟与长城蜿蜒的轮廓在晨光中若隐若现,手中那封来自长安的军报墨迹未干。这是开元盛世的边塞,金微都护府的旌旗在料峭春寒中猎猎作响,而吐蕃的烽火已灼伤了河西走廊的晴空。

玉门关外的积雪尚未消融,诗人却从戍卒冻裂的指缝间,窥见了时光的流转——又是一年岁尽,南庭都护府的驿道被风沙掩埋,连北归的鸿雁都疏落了。他想起《汉书·苏武传》中"雁足系书"的典故,此刻竟成了最辛辣的反讽。那些散落的戎衣上凝结的冰霜,分明是故乡三月的柳絮,在记忆里纷纷扬扬。

史载唐玄宗时期,朝廷在轮台(今新疆米泉)设北庭都护府,诗人笔下"金微"即阿尔泰山一带,正是当时唐军与突厥反复争夺之地。当盛唐的歌舞升平与边塞的刀光剑影在时空里重叠,那支约定"明年归返"的征骑,终究会踏碎多少封冻的月光?唯有冻土下的草芽知道,它们正以汉唐将士的骨血为养分,等待某场春风来认领。

赏析

赏析

这首边塞诗以早春时节的边城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诗中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与刚柔并济的审美特质,构成了一幅壮美而苍凉的边塞画卷。

意象系统的多重构建

首联"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以动态意象展开画卷,羽书飞驰与长城围困形成紧张对仗。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飞'字既写羽书传递之迅疾,又暗喻战事紧迫如飞矢离弦"。次联"山川凌玉嶂,旌节下金微"运用"玉嶂""金微"等瑰丽意象,钱钟书《谈艺录》评此:"以珠玉质地喻边塞风物,刚健中含婀娜,是盛唐边塞诗特有气象"。

时空意象的转换尤为精妙:"路向南庭远"与"书因北雁稀"构成地理空间的对峙,而"岁尽仍为客"与"春还尚未归"则形成时间维度上的张力。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种时空双线结构,使乡愁获得立体化的呈现"。

情感表达的层递深化

情感脉络呈现螺旋式上升:从"乡关摇别思"的具象愁绪,到"风雪散戎衣"的物化呈现,最终升华为"歌舞及芳菲"的超越性想象。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散'字用得极妙,既写风雪扑打之状,又喻离愁弥漫之态,物我交融处见匠心"。

尾联的转折尤具深意,"明年征骑返"的预期与"歌舞及芳菲"的想象,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称为:"以乐景写哀的典范,愈是渲染归乡之乐,愈见当下戍边之苦"。这种"以希望反衬现实"的手法,深得《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遗韵。

刚柔相济的审美特质

诗歌在阳刚与阴柔间保持精妙平衡:既有"旌节""戎衣"的壮美意象,又有"北雁""芳菲"的柔美元素。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强调:"这种双重审美特质,正是盛唐边塞诗'骨气端翔,光英朗练'的典型体现"。特别是"风雪散戎衣"的意象组合,将严酷环境与军人英姿熔铸为极具张力的画面。

全诗最终在"歌舞及芳菲"的明丽展望中收束,但正如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所指出的:"表面的欢愉下仍涌动着'岁尽仍为客'的苍凉,这种情感复杂性正是该诗超越一般边塞作品的关键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边塞早春为背景,将征人怀归之情写得苍凉而隽永,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其"骨气端翔,音情顿挫",谓其得建安风骨之神髓。诗中"大漠""长城"二句起势雄浑,刘熙载《艺概》评曰:"如孤峰突起,令人神悚",而"山川凌玉嶂,旌节下金微"一联,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有尺幅千里之势"。

颔联"路向南庭远,书因北雁稀",钟惺《诗归》点出"十字中含无限羁愁",谓其善用空间阻隔强化思乡之情。至若"风雪散戎衣"句,陆时雍《诗镜总论》叹为"字字寒色逼人",与岑参"风掣红旗冻不翻"异曲同工。

末四句尤见章法之妙,胡应麟《诗薮》称其"以时间叠进写情志转折":先以"岁尽仍为客"作一顿挫,复以"春还尚未归"再作延宕,终以想象中"歌舞及芳菲"的归程收束。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特别激赏这种"在绝望中孕育希望"的笔法,认为此诗"把盛唐边塞诗中特有的悲壮与明快,糅合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