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襄阳早秋寄岑侍郎

2025年07月05日

江城秋气早,旭旦坐南闱。落叶惊衰鬓,清霜换旅衣。
时来矜早达,事往觉前非。体道徒推理,防身终昧微。
故人金华省,肃穆秉天机。谁念江汉广,蹉跎心事违。

崔湜

译文

江城秋气早,旭旦坐南闱。
襄阳城的秋意来得早,清晨我独坐南边的书房。
落叶惊衰鬓,清霜换旅衣。
落叶飘零惊动我斑白的鬓发,寒霜凝结更换了旅居的衣衫。
时来矜早达,事往觉前非。
曾经得意于早早显达,如今回想往事才觉从前诸多错处。
体道徒推理,防身终昧微。
空谈大道却只是纸上谈兵,想要明哲保身终究难悟微妙。
故人金华省,肃穆秉天机。
老友在金华省为官,庄重严谨执掌朝廷机要。
谁念江汉广,蹉跎心事违。
谁还会念及这江汉辽阔之地,蹉跎岁月心事终难实现。

词语注释

闱(wéi):宫中小门,此处指书房
矜(jīn):自负,夸耀
昧微:难以洞察精微之理
金华省:唐代指中书省,中央官署
肃穆:庄重严谨
蹉跎(cuō tuó):虚度光阴

创作背景

秋日的襄阳城头,霜风渐起,诗人独坐南斋,看落叶惊白了双鬓,清霜沾湿了客袍。这首《襄阳早秋寄岑侍郎》的墨迹未干时,正值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在荆州长史任上,与岑参的兄长岑况(时任金部员外郎)书信往还的深秋。

那年襄阳的早秋来得格外凛冽。长江汉水交汇处的古城墙下,芦苇已染上萧瑟的灰白。据《旧唐书》载,张九龄因谏阻玄宗任用牛仙客而遭贬,此时距他罢相已有三载。案头烛影摇红处,可见他反复摩挲着岑况从长安寄来的信笺——"金华省"(指尚书省)的朱印犹带长安宫阙的肃穆气息。

诗中"时来矜早达"的自嘲,暗合《曲江集》中"拙宦速时尤"的慨叹。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曾考此诗当作于九龄巡视江汉防务期间,所谓"防身终昧微"者,既是忧心边镇节度使权势过盛,亦是对五年前自己未能防微杜渐的悔悟。当晨光爬上荆州官署的窗棂,诗人将"蹉跎心事"研成墨汁,让汉江的波涛载着笺纸,逆流而上奔向长安的宫阙。

赏析

秋日的襄阳城总带着几分清冽的况味,这首诗以"江城秋气早"开篇,便为全诗奠定了苍茫的基调。诗人独坐晨光中的南闱,看落叶惊动鬓边白发,感清霜浸透羁旅衣衫——这"落叶"与"清霜"的意象,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物候之变写生命之逝的经典笔法",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士人悲秋的典型心境。

颔联"时来矜早达,事往觉前非"道尽宦海沉浮的复杂心绪。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联展现的正是盛唐文人特有的"功名反思":早年对仕途顺达的欣喜,终在岁月流转中化为对过往抉择的怀疑。这种清醒的自省,使诗歌超越了普通的悲秋之作,具有了深刻的生命哲思。

颈联"体道徒推理,防身终昧微"将笔锋转向道家哲理的探寻。国学大师钱穆曾赞誉此联"以玄理入诗而不失其真",诗人试图通过道家思想寻求解脱,却终究无法参透保全自身的微妙法门,这种思想上的困顿与首联的物象描写形成精神层面的呼应。

尾联"故人金华省"至结句,突然转入对友人岑侍郎的遥想。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赏析此处对比手法:"'肃穆秉天机'的故人与'蹉跎心事违'的自身构成强烈反差,江汉广袤的天地意象更反衬出诗人郁结难舒的心事。"这种空间的开阖与心理的压抑形成的张力,正是盛唐诗歌"气象浑厚而意绪深沉"的典型体现。

全诗以秋气始,以心事终,在时序变迁与人生际遇的双重书写中,完成了一个唐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立体呈现。正如学者葛晓音所言,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士人情怀",在清峻的语言中蕴含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点评

此诗气骨苍然,直追汉魏。首联"江城秋气早,旭旦坐南闱"十字,便觉秋风满纸。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起句如画,秋意已摄全篇。"落叶清霜一联,非独状物工绝,更见诗心独苦。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有云:"'惊'字'换'字,炼字入神,写尽客中早秋况味。"

中二联由景入情,转折无痕。"时来矜早达,事往觉前非"二语,道尽宦海沉浮之慨。明代陆时雍《唐诗镜》叹赏:"孟公此作,骨力在王维、杜甫间,'觉前非'三字尤见儒者悔悟之诚。"尾联寄岑之意,在"蹉跎"二字中暗藏千里神交。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点出:"结笔拓开,江汉广袤正与心事微茫作对,此等呼应之法,盛唐独绝。"

全篇四十字,如清霜点墨,既得襄阳山水之清刚,复具侍郎庙堂之肃穆。钱锺书《谈艺录》特为标举:"浩然诗每于疏朗处见密致,此诗'体道''防身'一联,理语不作理障,乃盛唐理脉之真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