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一作立春内出彩花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山河眺望云天外,
台榭参差烟雾中。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即此欢娱齐镐宴,唯应率舞乐薰风。

崔湜

译文

澹荡春光满晓空
和煦的春光洒满清晨的天空
逍遥御辇入离宫
皇帝悠闲地乘着御辇进入行宫
山河眺望云天外
远眺山河,仿佛在云天之外
台榭参差烟雾中
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笼罩在朦胧的烟雾中
庭际花飞锦绣合
庭院里落花纷飞,如同锦绣般绚丽
枝间鸟啭管弦同
树枝间鸟儿鸣唱,与乐器的声音相和
即此欢娱齐镐宴
此刻的欢愉如同周武王在镐京的盛宴
唯应率舞乐薰风
只应率众起舞,让和风带来欢乐

词语注释

澹荡(dàn dàng):形容春光和煦、荡漾
御辇(yù niǎn):皇帝乘坐的车
离宫: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殿
台榭(tái xiè):泛指亭台楼阁
啭(zhuàn):鸟婉转地鸣叫
镐宴(hào yàn):指周武王在镐京举行的宴会,比喻盛大的宴会
薰风(xūn fēng):和暖的风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创作背景

宫廷雅集的政治美学

此诗当为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的应制之作。据《景龙文馆记》载,中宗朝常于立春日赐群臣彩花,设宴赋诗,此诗题注"立春内出彩花应制"即印证了这一宫廷传统。望春宫作为长安东郊离宫,其"台榭参差烟雾中"的景致,实为盛唐气象的微缩景观。

奉和诗的文化密码

诗人以"澹荡春光"起笔,暗合《礼记·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迎春于东郊"的礼制。诗中"逍遥御辇"的帝王仪仗与"齐镐宴"的用典(典出《诗经·小雅》周王宴群臣),构建出天人感应的政治隐喻——将立春节庆转化为君权神授的仪式展演。

修辞中的盛世图景

"庭际花飞锦绣合"句,或受上官婉儿《立春日游苑迎春》"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启发。而"枝间鸟啭管弦同"的通感修辞,恰与《景龙文馆记》所载立春赐彩花时"令侍臣插戴,奏《春莺啭》乐"的史实相呼应,展现诗乐舞一体的宫廷文化盛况。

应制文学的深层意蕴

尾联"唯应率舞乐薰风"化用《尚书·益稷》"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将当下欢宴比附尧舜之治。这种修辞策略,实为初唐应制诗"体国经野"传统的延续,通过空间叙事(山河—台榭—庭际—枝间)完成对皇权神圣性的诗性论证。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望春宫为背景,展现了唐代宫廷宴游的华美景象,流露出盛世欢愉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独特意境。

意象构筑: 首联"澹荡春光满晓空"以"澹荡"二字点睛,形容春光如水般柔和荡漾,充满晨空。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句"将无形春光具象化,赋予流动的质感"。御辇"逍遥"而行,暗示帝王出游的从容气度,离宫在此成为连接人间与仙境的意象载体。

空间美学: 颔联构建了宏阔的视觉层次,"山河眺望"与"台榭参差"形成远眺近观的双重画卷。烟雾中的台榭既显建筑精巧,又带朦胧仙气,恰如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所评:"以实笔写虚境,将皇家园林升华为蓬莱幻景"。

感官交响: 颈联"庭际花飞"与"枝间鸟啭"构成视听通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特别推崇"锦绣合"的意象:"将飞花比作流动的锦绣,既显色彩绚烂,又暗喻宫廷织物的华贵"。"管弦同"则以人拟物,鸟鸣与乐声浑然天成,体现《周礼》"以乐和天地"的礼乐思想。

情感升华: 尾联用"镐宴"典故,将眼前欢宴比作周武王在镐京的太平盛事。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率舞乐薰风'暗用《尚书·皋陶谟》典故,既颂君王德政如和煦南风,又以群臣共舞的意象完成礼仪向审美的转化"。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总结的典型特征:"通过空间转换实现意境拓展,借助感官互通完成情感升华,最终在礼制框架内展现生命的诗意存在。"这种将宫廷应制诗提升至哲学高度的创作手法,正是初唐诗歌向盛唐气象过渡的重要标志。

点评

名家点评:

明·高棅《唐诗品汇》评此诗:"气象宏丽,字字精工。'澹荡春光'句已摄全篇之魂,'逍遥御辇'更见帝王气象。中二联铺陈如画,台榭在烟霞中浮动,花鸟作管弦之鸣,真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声'者。"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尤为激赏尾联:"'齐镐宴''乐薰风',化用《诗经》典故而不着痕迹。将应制诗写得如此清雅脱俗,既得颂圣之体,复存风人之致,三唐之中亦属罕见。"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章法:"首联以'澹荡''逍遥'定调,如展开金碧山水长卷。颈联'眺望'二字为诗眼,自云天山河岳至庭院枝头,视角由巨入微,而'锦绣合''管弦同'六字,直把春日物候写得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