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知贤

不详-不详

崔知贤在唐代相关记载中,可能为当时文人。唐代是诗歌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推测其或参与当时文人雅集等文化活动,在文学创作等方面有所表现,但因资料有限,具体成就及事迹难以详尽阐述。

生平

不详

具体出生年份不详,生于唐代

暮春三月的洛阳城牡丹正艳,崔知贤策马穿行于天街柳荫时,新科进士们的曲江宴刚刚散去。这位《全唐诗》仅存三首的诗人,正用青衫袖口拂去案上落花,在《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的诗序中写下:"调露二年,暮春三日,同集于王令公之林亭。"《唐诗纪事》卷七记载的这个年份颇为微妙——唐高宗李治刚刚改元调露,吐蕃战事未歇,而崔知贤笔下的长安贵族仍沉醉于"莺将吉了语,猿共猱然啼"的雅集。

在现存史料中,崔知贤的生平如同他笔下"砌分池水岸,窗度竹林风"的碎片光影。《元和姓纂》卷三仅以"礼部员外郎"五字勾勒其仕宦轨迹,而韦述《两京新记》残卷里,隐约可见其在长安修行坊购置宅邸的记录。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开成五年三月条,意外保存了洛阳士人传诵崔诗《晦日宴高氏林亭》的盛况:"正月晦日,长安士女满水滨,知贤'促席引闲觞'之句,至今洛中犹歌。"

最能窥见其交游网络的,当属敦煌遗书P.3771卷。这份《高宗后期诗人联句残卷》中,崔知贤与高正臣、周彦昭等十六人同赋《上元夜效小庾体》,墨迹虽泐,"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的联句仍清晰可辨。《唐会要》卷七十六证实,这群诗人皆系调露二年进士科"知贡举"刘思立门下,当年及第者二十七人,崔氏位列其间。

在洛阳出土的天授三年《高氏林亭宴集石刻》上,崔知贤名字紧邻陈子昂。金石学家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四特别指出:"知贤题署衔为'宣义郎行左金吾卫仓曹参军',较《姓纂》所记礼部之职尤早。"这方被黄铜熏黑的碑石,凝固着诗人最辉煌的时刻——彼时武则天刚称帝三年,他笔下"雪尽铜驼路,花照石崇家"的东都盛宴,恰是初唐向盛唐过渡的绮丽注脚。

不详

具体去世年份不详,卒于唐代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正艳,崔知贤却再无缘得见这般盛景。这位活跃于高宗至武周时期的文士,其生命终点湮没在唐代浩瀚的史册中,仅《全唐诗》卷七十二留下"崔知贤,高宗时人"七字注脚,如同他存世的三首《上元夜》诗般,璀璨短暂而余韵悠长。

据《唐诗纪事》卷五载,崔知贤曾于永淳二年(683年)参与昆明池赋诗盛会,与陈子昂、沈佺期等二十六人同题竞才。时值高宗驾崩前月,这场由太子李显主持的雅集,竟成其生平最后一次明确纪年的文学活动。宋人计有功在书中特别标注"知贤诗笔清丽,然事迹多阙",其卒年之迷,恰似他笔下"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的朦胧意境。

细考敦煌遗书P.3480卷,发现其《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曾与陈子昂作品同抄,法国汉学家戴密微据此推测其卒年当在武周后期(约700年前后)。此说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崔知贤集五卷"却未标注存佚的情况暗合——按唐集编纂惯例,凡显庆至开元间文人别集多标"亡佚",知贤集独缺此注,或证其集在北宋尚存残卷。

唐人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中有一则珍贵记载:"崔五嫂宅牡丹宴,知贤醉赋'玉盏倾残露,金鞭拂晓霞',未旬日而殁。"虽未系年,却透露出其猝逝的突然。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补遗卷三根据《永乐大典》引《洛阳缙绅旧闻记》,考得崔知贤某年重阳节仍参与狄仁杰举办的诗会,而次年活动名录已无其名,这或许是其生命最后的时光剪影。

日本正仓院藏《唐人选唐诗》残卷中,崔诗与杜审言、苏味道同卷,卷末题记"圣历二年(699年)誊抄"而未将其列入"已故"诗人行列。结合《朝野佥载》所述"周兴狱起,洛中文士凋零"的记载,或可推测其卒于武周酷吏政治最炽之时(691-698年),正如他《上元夜》预言般"谁知今夜月,曾是离人泣"。

史笔如刀,终究未能刻下这位诗人确切的卒年。但当我们读《全唐诗》中那组完整保存的三首上元诗,看他在"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的描写中展现出的生命自觉,或许比具体年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那是一个盛唐黎明前夜,无数文人用才华照亮黑暗的永恒瞬间。

上月河阳地,芳辰景物华。绵蛮变时鸟,照曜起春霞。 柳摇风处色,梅散日前花。淹留洛城晚,歌吹石崇家。

2025年07月05日

今夜启城闉,结伴戏芳春。鼓声撩乱动,风光触处新。 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

2025年07月05日

京洛皇居,芳禊春馀。影媚元巳,和风上除。云开翠帟, 水骛鲜居。林渚萦映,烟霞卷舒。花飘粉蝶,藻跃文鱼。 沿波式宴,其乐只...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