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

2025年07月05日

斑鬓今为别,红颜昨共游。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
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

融1

译文

斑鬓今为别,红颜昨共游
如今斑白的鬓发即将分别,昨日青春容颜曾一同遨游。
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
年复一年春光不会等待,处处都有美酒挽留。
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
在西桥上勒马停驻,在南陌头调转车头。
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
故人从此相隔天涯,唯有清风明月徒然悠悠。

词语注释

斑鬓(bān bìn):斑白的鬓发,指年老。
红颜(hóng yán):青春容颜,指年轻时。
陌头(mò tóu):路旁,路边。
风月(fēng yuè):清风明月,常指美好的景色或闲适的时光。

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残红尚未褪尽,洛水泛着细碎的波光。此时正值武周神功元年(697年),四十岁的宋之问在御史任上接到贬谪泷州参军之命,离京前与挚友杜审言在洛水桥头执手话别。这位后来被杜甫称为"吾祖诗冠古"的杜审言,此刻尚是沉沦下僚的县尉,二人同属"文章四友"之列,曾在洛中结伴吟咏多年。

诗人抚过自己鬓角新生的斑白,忽忆起十年前共游上阳宫的景象——那时他们刚中进士,杜审言以《春日京中有怀》惊艳诗坛,自己则以《龙门应制》获武则天亲赐锦袍。如今春色依旧年年如约而至,他们却只能在不同的酒肆里各自淹留。西桥驻马时,夕照将两人的身影拉得修长;南陌回车处,暮色已吞没了洛阳城的轮廓。

这场离别背后,是武周时期严酷的政治清洗。前一年(696年)"綦连耀谋反案"牵连甚广,宋之问的妹夫杨炯亦遭贬谪。诗人预感到,此番南去瘴疠之地,或许再难与旧游共赏洛城风月。那些在修竹园联句、铜驼陌上踏青的往事,都将化作水纹般荡漾的追忆。正如洛水终究要流向远方,初唐宫廷诗人的黄金时代,也在这暮春的离别中悄然落幕。

赏析

这首诗以时光的流逝与友情的绵长为主轴,构建出深沉而优美的离别图景。"斑鬓"与"红颜"的意象对比,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极简笔墨勾画人生跨度",昨日共游的青春与今日斑白的离别,在五个字中完成了时空的压缩。

"年年春不待"句,学者傅璇琮指出其中暗含《论语》"逝者如斯"的哲思,而"处处酒相留"则化用陶渊明《饮酒》诗意,形成自然与人事的双重挽留。这种对春光的追赶与酒盏的停留,构成动态的情感张力。

诗中空间转换极具剧场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点评特别关注"驻马""回车"的动作描写:"西桥南陌的方位对仗,配合驻车回马的迟疑动作,将离别时的徘徊具象化"。地理坐标成为情感坐标,使抽象的离愁有了可触摸的形体。

结句"风月坐悠悠"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圈点为"神韵派典范",认为其继承《诗经·秦风》"悠悠我心"的意境。风月的永恒反衬人世的变迁,一个"坐"字将被动等待转化为主动凝视,使离别的怅惘升华为对宇宙时空的静观。

全诗情感层次丰富,从青春回忆到中年别离,再到对永恒的凝望,形成情感的三重奏。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盛赞此诗"以物理时间写心理时间,用空间位移喻情谊距离",实现了"刹那即永恒"的艺术超越。

点评

此诗以今昔对照开篇,"斑鬓"与"红颜"的意象碰撞,瞬间拉开时光帷幕。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昨共游'三字,藏得无限少年事在,后四句遂字字有根。"颔联"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不待之春,相留之酒,俱从'今为别'三字生出,缠绵悱恻中自具跌宕之致。"

颈联"驻马""回车"的徘徊姿态,被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评为:"十字画出临歧踟蹰之状,较之'车遥遥兮马洋洋'更觉神伤。"尾联"风月坐悠悠"五字,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激赏:"结句摄空作色,将别绪酿成一片苍茫,直令洛中旧游如在风露中立。"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更指出:"通篇不着'愁'字,而陌上回车时,已觉离愁与风月同其浩渺矣。"

全诗以时空交错之法,将青春记忆与暮年离别绾合。明代陆时雍《唐诗镜》总评云:"气脉从江文通《别赋》化出,而'风月悠悠'四字,已开后来东坡'明月如霜,好风如水'之境。"可见此诗在离别题材中别开生面,以简净之笔写尽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