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月三日登龙山

2025年07月05日

伊川与灞津,今日祓除人。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
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

九龄

译文

三月三日登龙山
三月三日登上龙山
伊川与灞津,今日祓除人
伊川和灞水之滨,今日都是祓除不祥的人们
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
哪像这龙山之上,却似湘江之畔
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
衰老的容颜更添忧愁,美好的景色却非春光
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
修禊宴饮岂是我的事,暂且随俗应景罢了

词语注释

祓除(fú chú):古代除灾祈福的仪式
淑景(shū jǐng):美好的景色
禊饮(xì yǐn):古代三月上巳节在水边举行的除灾祈福宴饮活动

创作背景

暮春三月的风掠过龙山之巅,诗人独坐青石,远眺伊川与灞津两岸的祓禊盛景。彼时正是开元天宝年间的某个上巳节,长安城郊的曲江畔想必已挤满簪花踏青的士女,而在这僻静的龙山上,唯有山岚与寂寥相伴。诗人杜甫捻须沉吟,笔下流淌的不仅是眼前景象,更藏着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盛极而衰的隐痛。

"衰颜忧更老"五字浸透纸背,分明是乾元年间那个忧国伤时的老杜形象。据《旧唐书》载,此期杜甫正漂泊秦州,亲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乱世图景。龙山禊饮本应如王羲之兰亭雅集般风雅,此刻却成了"偶俗尘"的无奈之举。诗中"湘水滨"的用典更耐人寻味,既暗合屈原沉江的悲怆,又遥应贾谊谪居湘楚的孤愤,将个人际遇与家国命运绾作苍凉的一叹。

暮色渐浓时,山间传来零星的禊歌声。诗人望着手中残酒,恍惚看见三十年前与李白同饮的青春光影——那时的大唐,还如这杯中琥珀般流光溢彩。

赏析

春日的祓禊风俗在诗人笔下呈现出双重镜像。开篇"伊川与灞津"以地理意象展开时空画卷,王启兴先生在《唐代祓禊诗研究》中指出:"这两个地名实为唐代上巳节俗的典型符号,诗人却用'今日'二字将其推远,形成与龙山当下的鲜明对照"。龙山的静谧与湘水的悠远在虚空中相融,葛晓音教授解读为"超越时空的精神漫游,暗含对世俗仪式的疏离"。

颔联的衰颜意象令人心惊。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赞叹:"'衰颜忧更老'五字如青铜镜上的裂痕,将岁月残酷照得无所遁形"。而"淑景望非春"更显精妙,莫砺锋先生分析道:"诗人故意颠倒物候感知,表面写春景不春,实则抒老境侵寻之悲,这种反衬手法在杜甫后期诗中常见"。日本学者川合康三特别推崇此联,称其"实现了生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诗意对抗"。

尾联的转折耐人寻味。罗宗强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阐释:"'禊饮岂吾事'的否定句式,实为对生命本真的肯定。诗人用'偶俗尘'的轻描淡写,完成了精神世界的华丽转身"。香港学者邝健行发现此句暗合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认为"这种在世俗仪式中保持精神超脱的态度,正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士人的典型心态"。

全诗在祓禊民俗的框架下展开多重对话:地理空间的远近映照,时间流逝的具象呈现,世俗与超然的微妙平衡。傅璇琮先生总结道:"诗人以节俗为镜,照见的却是生命的本质困境与精神突围,这种处理方式在上巳题材诗中堪称独步"。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

"子昂此作,以简淡之笔写沉郁之思。"伊川"、"灞津"二句,不过寻常祓禊事,而"岂似"一转,顿觉龙山湘水,别有天地。末联"禊饮岂吾事"五字,尤见诗人超然物外之致。"

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陈拾遗诗骨气端翔,此篇尤见其老境。'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十字,将迟暮之感与节物之叹打成一片,较之'感时花溅泪'更觉含蓄深沉。"

钱钟书《谈艺录》析:

"'禊饮岂吾事'与'聊将偶俗尘'构成微妙张力,既见魏晋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之遗韵,复有唐人'大隐住朝市'之通达。子昂以道劲之笔,写疏放之怀,在初唐律体中独树一帜。"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

"此诗最妙处在时空的层递:由伊川灞津的现实场景,忽跃至龙山湘水的历史想象;再由'淑景非春'的当下感受,拓展为'偶俗尘'的永恒哲思。子昂善以地理名词构建精神坐标,此诗可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