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道逢北使题赠京邑亲知

2025年07月05日

征骖稍靡靡,去国方迟迟。路绕南登岸,情摇北上旗。
故人怜别日,旅雁逐归时。岁晏无芳草,将何寄所思。

九龄

译文

征骖稍靡靡
远行的马儿渐渐疲惫
去国方迟迟
离开故土的路途漫长迟缓
路绕南登岸
曲折的小路通向南方渡口
情摇北上旗
心绪随着北上的旌旗飘荡
故人怜别日
老友在离别时分格外感伤
旅雁逐归时
迁徙的大雁追逐着归期
岁晏无芳草
岁末时节草木凋零
将何寄所思
该用什么寄托我的思念

词语注释

征骖(zhēng cān):远行的马匹
靡靡(mǐ mǐ):迟缓疲惫的样子
岁晏(suì yàn):岁末,年终时节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此诗当为初唐诗人卢照邻宦游途中偶遇北归使臣,托寄京邑亲友之作。细绎诗意,似作于高宗龙朔年间诗人任邓王府典签外放时,字里行间浸透着唐代士人"去国怀乡"的典型情结。

地理空间的流转
"南登岸"与"北上旗"的方位对举,暗合当时卢照邻自长安赴蜀地的行役路线。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龙朔二年邓王李元裕改任襄州刺史,诗人作为府僚或需经汉水南下,恰在荆襄古道遇朝廷使节北返长安。这种空间错位产生的诗意张力,正是唐代"驿寄梅花"传统的生动体现。

时代风烟的投影
诗中"岁晏无芳草"之叹,或暗指龙朔三年(663年)的政治气候。彼时武则天渐掌朝政,许敬宗等编纂《瑶山玉彩》以媚上,清流之士多有不安。卢照邻以"旅雁"自况,既是对个人宦海沉浮的感怀,亦折射出初唐文人面对权力中心转移时的微妙心态。

文学传统的承继
"征骖靡靡"化用《诗经·王风》"行迈靡靡"句法,而"将何寄所思"则遥应陆机《赠从兄车骑》"愿言寄三鸟"之思。这种将个人离思纳入经典语汇的创作方式,正是初唐诗歌由齐梁绮靡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型特征。史载卢照邻"博学善属文",此诗用典之精妙,足见其"得江山之助"的文学主张。

赏析

这首诗以游子北归的视角,将旅途中的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融合,展现了深沉而复杂的思乡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离愁别绪的画卷。

首联"征骖稍靡靡,去国方迟迟",以马匹的缓慢行进暗示离乡的不舍。"靡靡"一词出自《诗经》,形容行走迟缓之态,这里既写实又抒情,将离别的沉重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评:"起句即见羁旅之思,'靡靡'二字尤为传神。"

颔联"路绕南登岸,情摇北上旗",运用空间对举的手法,形成强烈的张力。"南登"与"北上"的对比,凸显了诗人身处异乡、心系故土的矛盾心理。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可谓妙绝。"

颈联"故人怜别日,旅雁逐归时",借物抒情,以旅雁北归反衬自己的漂泊。"旅雁"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常象征羁旅之思,此处更添一层深意。清代文学家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指出:"'旅雁'一语双关,既写眼前景,又寓心中情,含蓄深远。"

尾联"岁晏无芳草,将何寄所思",以岁暮无芳草的凄凉景象,抒发无处寄托的愁思。这一结句余韵悠长,令人回味。宋代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此:"结句空灵,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巧妙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深切思念。正如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说:"此诗以简练的语言,创造了丰富的意境,将游子的离愁表现得既含蓄又深刻,堪称唐代羁旅诗中的佳作。"

点评

此诗以"征骖靡靡"起笔,便觉离愁如游丝袅空。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稍靡靡'三字,状马行迟缓之态极妙,非独写马,实写离人之心也。"首联对仗工稳,"去国迟迟"四字尤见沉郁,清人沈德潜评此"有《黍离》《麦秀》之悲"。

颔联"南登岸""北上旗"之空间对举,深得唐人三昧。王夫之《唐诗评选》谓:"路绕情摇,一实一虚,遂使三百里京华如在目前。"而"旅雁逐归"之喻,宋人刘辰翁批点曰:"雁归人不得归,对此茫茫,百端交集。"

末联"岁晏无芳草"化用《楚辞》典故,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称其"结得幽咽,将无可寄托之思,寄于不可寄托之物,此所谓哀怨悱恻之至也"。明代唐汝询《唐诗解》更点出:"通篇不言'思'字,而所思之切,正在无芳草处见得。"

全诗四十字中,有裴子野《雕虫论》所谓"绮縠纷披,宫徵靡曼"之致,而骨气端翔,不失汉魏风骨。陆时雍《诗镜总论》评张九龄诗"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此篇尤见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