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此诗当为初唐诗人卢照邻宦游途中偶遇北归使臣,托寄京邑亲友之作。细绎诗意,似作于高宗龙朔年间诗人任邓王府典签外放时,字里行间浸透着唐代士人"去国怀乡"的典型情结。
地理空间的流转
"南登岸"与"北上旗"的方位对举,暗合当时卢照邻自长安赴蜀地的行役路线。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龙朔二年邓王李元裕改任襄州刺史,诗人作为府僚或需经汉水南下,恰在荆襄古道遇朝廷使节北返长安。这种空间错位产生的诗意张力,正是唐代"驿寄梅花"传统的生动体现。
时代风烟的投影
诗中"岁晏无芳草"之叹,或暗指龙朔三年(663年)的政治气候。彼时武则天渐掌朝政,许敬宗等编纂《瑶山玉彩》以媚上,清流之士多有不安。卢照邻以"旅雁"自况,既是对个人宦海沉浮的感怀,亦折射出初唐文人面对权力中心转移时的微妙心态。
文学传统的承继
"征骖靡靡"化用《诗经·王风》"行迈靡靡"句法,而"将何寄所思"则遥应陆机《赠从兄车骑》"愿言寄三鸟"之思。这种将个人离思纳入经典语汇的创作方式,正是初唐诗歌由齐梁绮靡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型特征。史载卢照邻"博学善属文",此诗用典之精妙,足见其"得江山之助"的文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