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出为豫章郡途次庐山东岩下》创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年),大唐宰相张九龄因谏阻玄宗任用牛仙客为尚书,触怒龙颜,被贬为洪州都督。诗人自长安赴豫章(今南昌)途中,舟行至鄱阳湖口,望见庐山巍峨身影,不禁停桡驻楫,登东岩而作此诗。
一、政治风云中的孤臣心境
此时正值开元盛世暗流涌动之际,李林甫渐掌权柄。九龄作为"岭南第一进士",曾以"海上生明月"名动朝野,此刻却见"灵仙窟宅深"的庐山,顿生"孤根靡托"之叹。诗中"纷吾婴世网"六句,实为对朝中谗言如"蛟螭伏"的隐晦控诉,三宫烟沉之喻,暗含对玄宗渐疏贤臣的忧虑。
二、庐山双阙下的精神皈依
诗人驻足东岩,见"双阙出云峙"的香炉峰与双剑峰,遥想慧远白莲旧事。陶渊明"种杏非旧林"的典故,与"惆怅独往心"形成时空对话。鄱阳湖万顷澄波倒映虹霓,恰似其《感遇》诗中"可以濯缨"的江湖之志。
三、江州司马前的精神预演
此诗较白居易贬江州早近百年,却已开创"涤尘襟"的谪宦传统。"逢樵客""狎野禽"的闲趣,实为对"周身防横议"的朝局反拨。末句"丘中琴"用嵇康《琴赋》典,在"鹓鸿列"与"泉壑临"的张力间,完成从庙堂笙箫到山水清音的转换。
注:九龄此次外放实为三年后罢相之先声,诗中"惕如泉壑临"的警觉,终在开元二十四年化作"草木有本心"的《感遇》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