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出为豫章郡途次庐山东岩下

2025年07月05日

兹山镇何所,乃在澄湖阴。下有蛟螭伏,上与虹蜺寻。
灵仙未始旷,窟宅何其深。双阙出云峙,三宫入烟沉。
攀崖犹昔境,种杏非旧林。想像终古迹,惆怅独往心。
纷吾婴世网,数载忝朝簪。孤根自靡托,量力况不任。
多谢周身防,常恐横议侵。岂匪鹓鸿列,惕如泉壑临。
迨兹刺江郡,来此涤尘襟。有趣逢樵客,忘怀狎野禽。
栖闲义未果,用拙欢在今。愿言答休命,归事丘中琴。

九龄

译文

兹山镇何所,乃在澄湖阴。
这座山镇坐落何处?原来在澄澈湖泊的南面。
下有蛟螭伏,上与虹蜺寻。
湖底有蛟龙潜藏,山巅与彩虹相接。
灵仙未始旷,窟宅何其深。
仙灵从未远离,洞府幽深难测。
双阙出云峙,三宫入烟沉。
双峰如宫阙耸入云端,殿宇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攀崖犹昔境,种杏非旧林。
攀登悬崖如见往昔景致,但杏树已非当年旧林。
想像终古迹,惆怅独往心。
追忆往昔遗迹,独行山中不禁惆怅。
纷吾婴世网,数载忝朝簪。
我困于世俗纷扰,多年愧居朝堂。
孤根自靡托,量力况不任。
孤独无依如浮萍,自知才力难胜任。
多谢周身防,常恐横议侵。
处处谨慎防备,仍惧流言中伤。
岂匪鹓鸿列,惕如泉壑临。
虽位列朝班如鸿雁,却如临深渊般戒惧。
迨兹刺江郡,来此涤尘襟。
如今任职江畔州郡,来此洗涤尘俗心胸。
有趣逢樵客,忘怀狎野禽。
偶遇樵夫闲谈趣事,忘情亲近山野禽鸟。
栖闲义未果,用拙欢在今。
隐居之志虽未实现,笨拙自得反觉欢欣。
愿言答休命,归事丘中琴。
但求顺应天命,归隐山林抚琴自娱。

词语注释

蛟螭(jiāo chī):传说中蛟龙类神兽,螭为无角龙。
虹蜺(hóng ní):彩虹,古人认为雄为虹,雌为蜺。
鹓鸿(yuān hóng):鹓雏(凤凰类)与鸿雁,比喻朝班官员。
忝(tiǎn):谦辞,表示愧居某职。
簪(zān):发簪,代指官帽。

创作背景

张九龄《出为豫章郡途次庐山东岩下》创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年),大唐宰相张九龄因谏阻玄宗任用牛仙客为尚书,触怒龙颜,被贬为洪州都督。诗人自长安赴豫章(今南昌)途中,舟行至鄱阳湖口,望见庐山巍峨身影,不禁停桡驻楫,登东岩而作此诗。

一、政治风云中的孤臣心境

此时正值开元盛世暗流涌动之际,李林甫渐掌权柄。九龄作为"岭南第一进士",曾以"海上生明月"名动朝野,此刻却见"灵仙窟宅深"的庐山,顿生"孤根靡托"之叹。诗中"纷吾婴世网"六句,实为对朝中谗言如"蛟螭伏"的隐晦控诉,三宫烟沉之喻,暗含对玄宗渐疏贤臣的忧虑。

二、庐山双阙下的精神皈依

诗人驻足东岩,见"双阙出云峙"的香炉峰与双剑峰,遥想慧远白莲旧事。陶渊明"种杏非旧林"的典故,与"惆怅独往心"形成时空对话。鄱阳湖万顷澄波倒映虹霓,恰似其《感遇》诗中"可以濯缨"的江湖之志。

三、江州司马前的精神预演

此诗较白居易贬江州早近百年,却已开创"涤尘襟"的谪宦传统。"逢樵客""狎野禽"的闲趣,实为对"周身防横议"的朝局反拨。末句"丘中琴"用嵇康《琴赋》典,在"鹓鸿列"与"泉壑临"的张力间,完成从庙堂笙箫到山水清音的转换。

注:九龄此次外放实为三年后罢相之先声,诗中"惕如泉壑临"的警觉,终在开元二十四年化作"草木有本心"的《感遇》绝唱。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东岩的奇崛景象为依托,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诗人从仕途羁绊到向往隐逸的心灵轨迹。诗中"蛟螭伏""虹蜺寻"的意象组合,既凸显了山水之灵异(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尽显造化神工"),又暗喻着仕途中的潜在危机。"双阙""三宫"的巍峨与"烟沉"的飘渺形成张力,恰如诗人对庙堂既眷恋又疏离的矛盾心态。

"攀崖犹昔境,种杏非旧林"二句,莫砺锋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特别指出:"用葛洪种杏典故而反其意,暗示求仙不可得,唯有旧日山水依然。"这种今昔对比催生出"惆怅独往心"的孤独感,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此句"将宦游者的精神困境具象化为山水间的踽踽独行"。

后半篇的转折尤为深刻。"世网""朝簪"与"樵客""野禽"构成两组对立意象,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诗人用'婴'字形容仕途束缚,用'狎'字表现自然亲和,动词的精准选择暴露了价值取向。"最后"丘中琴"的归隐之愿,并非简单的逃避,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阐释为:"在经历了'惕如泉壑临'的政治惊惧后,诗人追求的实为一种精神救赎,琴意象承载着对生命本真的回归。"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情感表达的层次性:从初始的山水惊叹,到中段的仕隐矛盾,最终升华为"用拙欢在今"的哲学领悟。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总结:"这种由外物感应到内心澄明的书写方式,开创了中唐山水诗的新境界。"诗中的每一处云烟窟宅,都成为了丈量心灵深度的标尺。

点评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张九龄此篇,以清峻之笔写幽邃之境。'双阙出云峙,三宫入烟沉'十字,尽显庐山雄奇。其结句'归事丘中琴',尤见曲江公恬淡之志。盖初唐诗人能于藻丽中存古朴者,此为一例。"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论:

"九龄诗如'灵仙未始旷,窟宅何其深',非独状物工巧,实乃以仙窟喻宦海。末章'周身防''横议侵'诸语,分明见开元贤相忧谗畏讥之态,是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者。"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析:

"通篇以山水为经,以宦情为纬。'攀崖犹昔境'四句,暗用董奉杏林典而翻出新意,古今之慨、进退之思,俱在烟霞变幻中。六朝山水诗之清发,至此已具盛唐气象。"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

"张文献公自豫章赴任,道经庐山,见云雾吞吐,忽忆陶靖节故事,遂有此作。当时传诵'有趣逢樵客,忘怀狎野禽'二语,以为得陶韦闲淡之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