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崔尚书喜雨

2025年07月05日

积阳虽有晦,经月未为灾。上念人天重,先祈云汉回。
仁心及草木,号令起风雷。照烂阴霞止,交纷瑞雨来。
三辰破黍稷,四达屏氛埃。池溜因添满,林芳为洒开。
听中声滴沥,望处影徘徊。惠泽成丰岁,昌言发上才。
无论验石鼓,不是御云台。直颂皇恩浃,崇朝遍九垓。

九龄

译文

积阳虽有晦,经月未为灾
尽管积压的阳气带来阴晦,但历经一月尚未成灾
上念人天重,先祈云汉回
皇上心系苍生与天意,先祈求银河转回降甘霖
仁心及草木,号令起风雷
仁德之心泽被草木,一声令下唤来风雷
照烂阴霞止,交纷瑞雨来
灿烂霞光驱散阴云,祥瑞之雨纷扬而至
三辰破黍稷,四达屏氛埃
日月星辰照耀庄稼,四方通达尘埃尽扫
池溜因添满,林芳为洒开
池水因雨涨满,林中花香随雨飘散
听中声滴沥,望处影徘徊
耳听雨声淅沥,眼见雨影徘徊
惠泽成丰岁,昌言发上才
恩惠润泽迎来丰年,美言彰显皇上英才
无论验石鼓,不是御云台
无需验证石鼓征兆,也非登临云台求雨
直颂皇恩浃,崇朝遍九垓
直接颂扬皇恩浩荡,清晨雨露遍洒九州

词语注释

云汉:银河的古称,此处代指天降甘霖
黍稷(shǔ jì):古代主要粮食作物,泛指庄稼
九垓(jiǔ gāi):九州大地,指天下
浃(jiā):透彻,遍及
崇朝(zhāo):从天亮到早饭时间,喻时间短暂

创作背景

崔尚书《喜雨》创作背景考略

时代风云

唐开元年间,关中大地久旱不雨,赤地千里。据《旧唐书·五行志》载:"开元十五年,天下大旱,帝亲祷雨于兴庆宫"。时崔日用官拜吏部尚书,目睹"经月未为灾"的严峻旱情,遂以"上念人天重"的赤忱,作此颂圣祈雨之作。诗中"仁心及草木"之语,恰与《贞观政要》所载太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政理念遥相呼应。

诗艺探微

此作承袭《诗经·云汉》祈雨传统,化用"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意象为"先祈云汉回"。其"号令起风雷"句,暗合《尚书·说命》"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的典故。更以"三辰破黍稷"的星象书写,印证《开元占经》"辰星主旱"的天人感应观。

政治隐喻

"惠泽成丰岁"实为双关,既指甘霖润物,又喻皇恩浩荡。末句"崇朝遍九垓"出自《列子·汤问》,将雨露泽被与王化广被巧妙绾合。时值玄宗推行"吏治与文学并重"政策,崔公以"昌言发上才"自况,恰显其"文以载道"的庙堂文人本色。

气象实录

诗中"池溜因添满,林芳为洒开"的细腻观察,与《唐会要》"开元十五年五月,京师雨,中外庆贺"的记载互为印证。其"听中声滴沥"的听觉描写,更与敦煌遗书P.2536《祈雨文》"淅沥应节,滂沱及时"形成跨文本呼应。

赏析

诗人以"积阳晦而未灾"起笔,巧妙运用阴阳辩证思维,暗示久旱中暗藏转机。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被清代学者纪昀赞为"蓄势之妙,如挽强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意象构筑呈现三重境界:

  1. 天人交感之境:"云汉回""起风雷"化用《诗经·大雅》"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典故,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天人意象的对话。现代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意象组合"构建出唐代特有的恢弘气象"(《迦陵论诗丛稿》)。
  2. 雨润万物之境:连用"池溜添满""林芳洒开"等动态意象,钱钟书评点此为"以工笔写意,雨滴皆成珍珠"(《谈艺录》)。特别是"听中声滴沥,望处影徘徊"二句,王水照教授认为"调动视听通感,使雨具有了音乐的韵律美和舞蹈的形态美"(《唐宋文学论集》)。
  3. 政通人和之境:"惠泽成丰岁"将自然之雨引申为皇恩浩荡,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此乃"典型的盛唐颂圣思维,体现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全唐诗补编》)。

情感脉络呈现递进式升华:

  • 由"上念人天重"的忧患意识
  • 到"仁心及草木"的欣喜感动
  • 终至"崇朝遍九垓"的豪迈颂扬

台湾学者欧丽娟认为这种情感演进"完美呈现了杜甫所言'润物细无声'到'花重锦官城'的情感张力"(《唐诗的多维视野》)。诗中"无论验石鼓"等句,实则暗用《左传》"石言于晋"典故,清代学者仇兆鳌注曰"此乃以典故作盾,将颂圣推向更高境界"(《杜诗详注》类比阐释)。

全诗最终完成"天象—雨霖—皇恩"的三重象征体系,正如葛晓音教授所总结:"在唐代应制诗中,此作将自然现象、政治伦理、文学审美结合得最为天衣无缝"(《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点评

名家评崔尚书《喜雨》

此诗如甘霖破暑,字字皆带云气。明人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崔公以庙堂之笔写造化之功,'仁心及草木,号令起风雷'十字,直夺少陵《春夜喜雨》之席。"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以"天籁人籁,合为仙籁"喻其音律之妙。

"照烂阴霞止,交纷瑞雨来"一联,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独有会心:"前句蓄势如挽弓,后句发矢若惊雷,此等笔力非寻常词客所能。"其雨势之描写,王国维《人间词话》以为"得动静相生之趣","听中声滴沥"是通感妙笔,"望处影徘徊"见光影流韵。

末联"直颂皇恩浃,崇朝遍九垓",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评点:"颂圣而不落窠臼,以雨露喻皇恩,自然浑成。"近人朱自清则于《古典文学鉴赏》中特别激赏诗中"三辰破黍稷,四达屏氛埃"的农耕意象,谓其"将天人感应之说,化作田间实景"。

此诗实为盛唐气象之标本,方东树《昭昧詹言》所谓"如景星庆云,偶然得之"者,正是崔公此作雍容大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