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林亭咏

2025年07月05日

穿筑非求丽,幽闲欲寄情。偶怀因壤石,真意在蓬瀛。
苔益山文古,池添竹气清。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九龄

译文

穿筑非求丽
修建园林并非追求华丽
幽闲欲寄情
只为在幽静闲适中寄托情怀
偶怀因壤石
偶然因堆叠山石而心生感慨
真意在蓬瀛
真正的意趣在于如蓬莱仙境般的自在
苔益山文古
青苔让山石纹理更显古朴
池添竹气清
池塘因翠竹倒映更添清气
从兹果萧散
从此真正得到了逍遥散淡
无事亦无营
不再被俗务琐事所困扰

词语注释

蓬瀛(péng yíng):传说中东海仙山蓬莱和瀛洲,代指仙境
萧散(xiāo sǎn):逍遥闲散,无拘无束的状态
无营(wú yíng):不谋求世俗事务,出自《庄子》

创作背景

诗词《林亭咏》创作背景考略

唐时风雅,每于园林亭榭间觅得天地真趣。此诗传为张九龄罢相后,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隐居韶州曲江林亭时所作。彼时李林甫专权,九龄以"风度得如九龄否"之谗被贬,遂于岭南故园凿池叠石,将庙堂忧思化入林泉烟霞。

诗中"穿筑非求丽"暗合《旧唐书》载其"耿直温雅"之性,园景不求华美,但以天然壤石构筑心灵栖所。"真意在蓬瀛"句,既可溯至《列子·汤问》东海仙山典故,又暗喻诗人对武后时期司马承祯"终南捷径"的超越——彼时士人假隐求仕,而九龄乃真以林亭为精神彼岸。

考《曲江集》卷三,此诗前有《始兴南山下有林泉尝卜居焉》诸作,可知其营建历经数载。苔纹古石、竹影清池之景,实为岭南风物写照。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七载:"九龄文学政事,咸有所称",罢相后"优游自适",此诗末句"无事亦无营"正是其晚年心境写照,较陶渊明"采菊东篱"更多一分盛唐士大夫的从容气度。

九龄殁后四十年,杜甫经韶州犹咏"终古立忠义",此林亭小筑遂成唐代士人精神图腾。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录此诗,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更评其"山水清音中自具庙堂气象",诚非虚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淡笔墨勾勒出文人雅士向往的隐逸之境。首联"穿筑非求丽,幽闲欲寄情"开宗明义,表明造园初衷不在华美,而是寄托幽闲之志。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推崇此联,认为"十字道尽林亭真趣,较之金谷兰亭,别具一种天趣"。

中间两联通过四组意象构建出超然的意境。"偶怀因壤石"化用《庄子·知北游》"道在瓦砾"的典故,暗喻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真意在蓬瀛"则借海上仙山喻指精神净土。颔联"苔益山文古,池添竹气清"尤为精妙,苔痕与山石、竹影与池水相互映衬,形成时空交叠的画卷。学者葛晓音指出:"'苔'字点出岁月积淀,'竹'字暗含君子品格,物象选择深具传统文化密码"。

尾联"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将意境推向更高层次。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评此联云:"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认为其达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萧散"二字既是园景特征,更是诗人追求的生命状态,与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异曲同工。

全诗以"无"为眼,通过否定性表述构建精神世界:不求丽、无营、无事。这种审美取向深得道家"无为"思想精髓,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谓之:"扫尽尘氛,独存孤迥,王孟一派,此其滥觞"。诗中苔纹竹气、蓬瀛真意等意象群,共同编织出一个超越俗世的清凉世界,体现了盛唐文人"即世而出世"的精神追求。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清微淡远,得陶谢遗韵。"穿筑非求丽"五字,便见林亭真趣。王摩诘所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者,殆与此同调。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有"天机自流"之妙

"苔益山文古,池添竹气清"二句,尤见锤炼之功。苔痕为山增古意,竹影使水添清气,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此等句法,从大谢"池塘生春草"化出,而更饶理趣。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全诗以"无营"为眼,萧散之致溢于笔墨。其结句"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分明是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转语。唐人能作此淡语者,除王孟外,鲜矣。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