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林亭咏》创作背景考略
唐时风雅,每于园林亭榭间觅得天地真趣。此诗传为张九龄罢相后,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隐居韶州曲江林亭时所作。彼时李林甫专权,九龄以"风度得如九龄否"之谗被贬,遂于岭南故园凿池叠石,将庙堂忧思化入林泉烟霞。
诗中"穿筑非求丽"暗合《旧唐书》载其"耿直温雅"之性,园景不求华美,但以天然壤石构筑心灵栖所。"真意在蓬瀛"句,既可溯至《列子·汤问》东海仙山典故,又暗喻诗人对武后时期司马承祯"终南捷径"的超越——彼时士人假隐求仕,而九龄乃真以林亭为精神彼岸。
考《曲江集》卷三,此诗前有《始兴南山下有林泉尝卜居焉》诸作,可知其营建历经数载。苔纹古石、竹影清池之景,实为岭南风物写照。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七载:"九龄文学政事,咸有所称",罢相后"优游自适",此诗末句"无事亦无营"正是其晚年心境写照,较陶渊明"采菊东篱"更多一分盛唐士大夫的从容气度。
九龄殁后四十年,杜甫经韶州犹咏"终古立忠义",此林亭小筑遂成唐代士人精神图腾。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录此诗,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更评其"山水清音中自具庙堂气象",诚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