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与生公寻幽居处

2025年07月05日

同方久厌俗,相与事遐讨。及此云山去,窅然岩径好。
疑入武陵源,如逢汉阴老。清谐欣有得,幽闲欻盈抱。
我本玉阶侍,偶访金仙道。兹焉求卜筑,所过皆神造。
岁晚林始敷,日晏崖方杲。不种缘岭竹,岂植临潭草。
即途可淹留,随日成黼藻。期为静者说,曾是终焉保。
今为简书畏,只令归思浩。

九龄

译文

同方久厌俗,相与事遐讨。
我们早已厌倦世俗,一同追寻幽远之境。
及此云山去,窅然岩径好。
来到这云山深处,幽深的山径令人心怡。
疑入武陵源,如逢汉阴老。
仿佛误入桃花源,又似遇见汉阴隐者。
清谐欣有得,幽闲欻盈抱。
清雅和谐令人欣喜,幽静闲适充盈心怀。
我本玉阶侍,偶访金仙道。
我本是朝廷侍臣,偶然寻访仙人之道。
兹焉求卜筑,所过皆神造。
在此寻求隐居之地,所经之处皆如神造。
岁晚林始敷,日晏崖方杲。
深秋山林初染霜色,夕阳映照山崖明亮。
不种缘岭竹,岂植临潭草。
不刻意在山岭种竹,又何须临潭植草。
即途可淹留,随日成黼藻。
沿途皆可驻足流连,时光沉淀自然成诗。
期为静者说,曾是终焉保。
愿与静心者分享,此处可作终老之地。
今为简书畏,只令归思浩。
如今却被文书所困,徒然勾起归隐之思。

词语注释

窅然(yǎo rán):幽深遥远的样子。
武陵源: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
汉阴老:典出《庄子·天地》,指汉阴丈人,喻隐居的高士。
欻(xū):忽然。
黼藻(fǔ zǎo):原指华美辞藻,此处比喻自然美景如诗如画。
简书:官府文书,代指公务。

创作背景

诗词与生公寻幽居处的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诗人与方外挚友生公结伴远游。彼时唐室渐衰,士人多有遁世之思,诗人亦厌倦宦海浮沉,遂循着谢灵运的足迹,踏入会稽山阴的云霭深处。岩径蜿蜒如篆,苔痕斑驳若古琴纹,正是永嘉太守笔下"连峰竞千仞,背流各百里"的旧时风物。

行至剡溪上游,见飞瀑悬于苍崖,恍若武陵渔人初见桃花林时"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惊鸿一瞥。岩隙间偶遇采药老叟,葛衣芒鞋,竟似《高士传》中汉阴抱瓮丈人重生。此情此景,令诗人想起宋之问"攀岩践苔易,迷路出花难"的寻幽体验,更觉"清谐欣有得"的玄趣。

诗人曾为翰林待诏,金銮殿上"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而今踏着智永禅师墨池畔的湿苔,在王羲之晒经台遗址附近觅得结庐佳处。此处"岁晚林始敷"暗合谢朓"余霞散成绮"的澄明,"日晏崖方杲"则化用陶潜"山气日夕佳"的闲远。不植修竹临潭,自有天然画本,较之王维辋川别业的刻意经营,更得"随日成黼藻"的天趣。

然终因"简书畏"而未能终老林泉,此中遗憾,恰如鲍照《拟行路难》"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的未尽之意。归途回望云山,但见暮色浸染岩岫,恍若张旭狂草挥洒的墨痕,将这段寻幽之旅永远定格在唐诗的册页之间。

赏析

这首诗以寻幽访隐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意象组合与情感流转,构筑了一个超脱尘俗的精神家园。诗人与"生公"同游云山,笔下的岩径、武陵源、汉阴老等意象,皆被赋予隐逸文化的象征意义。正如学者葛晓音所言:"'疑入武陵源'二句,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将实景虚化为理想之境,体现唐人追慕晋人风度的精神取向。"

诗歌的情感脉络呈现跌宕之势。开篇"同方久厌俗"直抒胸臆,表明对世俗的厌倦;"清谐欣有得"则转入寻得幽居的欣喜,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评此"得字韵脚尤妙,状出偶得佳境之意外喜悦"。而"岁晚林始敷"四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山居景物,学者傅璇琮指出:"不种、岂植的否定句式,暗含对人工雕琢的摒弃,与王维'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异曲同工。"

结尾处情感陡然转折,"今为简书畏"道出仕隐矛盾。学者蒋寅分析:"'终焉保'与'归思浩'形成强烈张力,反映盛唐文人典型的心态困境——既向往岩穴之幽,又难舍庙堂之责。"这种矛盾通过"随日成黼藻"的隐喻得以深化,黼藻既是华美纹饰,又暗指仕途文章,恰如闻一多所言:"唐人总在自然与冠冕之间徘徊,这是他们的可爱处,亦是悲哀处。"

全诗以游踪为经,以心境为纬,在空间转换中完成精神蜕变。学者莫砺锋特别推崇其结构艺术:"从'事遐讨'的主动寻访,到'神造'的被动感悟,再到'终焉保'的终极追问,构成完整的心理历程,比单纯山水诗更具思想深度。"这种将玄理融入山水的写法,正是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独特诗风。

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此诗如空谷幽兰,自吐芳馨。'窅然岩径好'五字,已写尽幽居之致。后段'岁晚''日晏'之句,非亲历者不能道其幽邃,韦苏州山水诗之妙,正在不刻意求工而自然高绝。"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论
"唐人寻幽之作多矣,此篇独得澄澹之致。'疑入武陵源'二语,化用典故如盐着水,尤见古人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末段归思浩荡,正见幽居之乐反衬尘缨之累。"

施补华《岘佣说诗》析
"韦公此诗,章法绝妙。前写寻幽之兴,中绘岩居之景,后抒羁宦之叹。'即途可淹留'十字,是陶谢门庭语;'随日成黼藻'更见天然雕饰之趣,较之后世镂金错采者,真如藐姑射山神人矣。"

黄周星《唐诗快》赞
"读'清谐欣有得,幽闲欻盈抱',觉陶渊明《归去来辞》、王摩诘《辋川集》并在此中。韦苏州以萧散之笔写林泉之志,所谓'神造'者,非独言山水,亦诗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