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月三日申王园亭宴集

2025年07月05日

稽亭追往事,睢苑胜前闻。飞阁凌芳树,华池落彩云。
藉草人留酌,衔花鸟赴群。向来同赏处,惟恨碧林曛。

九龄

译文

稽亭追往事
在稽亭追忆往昔的时光
睢苑胜前闻
睢苑的美景胜过从前听闻的盛名
飞阁凌芳树
高耸的楼阁凌驾于芬芳的树木之上
华池落彩云
华丽的池水倒映着绚丽的云霞
藉草人留酌
人们坐在草地上举杯畅饮
衔花鸟赴群
鸟儿衔着花朵飞向同伴
向来同赏处
曾经一同欣赏美景的地方
惟恨碧林曛
只遗憾暮色笼罩了青翠的树林

词语注释

稽亭(jī tíng):古亭名,位于睢阳(今河南商丘),是文人雅士宴游之地。
睢苑(suī yuàn):即睢阳的梁园,汉代梁孝王所建,以风景优美著称。
飞阁(fēi gé):高耸的楼阁。
华池(huá chí):华丽的池塘。
藉草(jiè cǎo):坐在草地上。
曛(xūn):日落时的余光,这里指暮色。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长安城的春色总在曲江畔酝酿得最为浓烈。这一日,正值上巳佳节,申王李捴在其园林别业设宴,邀集诸王与文士共襄雅集。彼时玄宗登基未久,开元盛世初现端倪,诸王宴游尚存贞观遗风,亭台间既见天家气象,又不失文人清雅。

飞阁华池间,侍从以椒兰熏香,以流觞引水。王维执犀角杯临水而坐,见画鹢浮波、红蕖照影,忽觉建安风骨与兰亭余韵在此处重叠。他笔下"飞阁凌芳树"的层甍,恰是申王园中那座可眺终南雪的摘星楼;而"华池落彩云"的涟漪里,倒映着太液池移植来的珍稀芙蓉。

席间诸客以"三月三日"为题即赋,王维却凝视着暮色中惊飞的鸟群——那些衔着落花的青鸟,正掠过魏徵旧宅的方向。此时西天霞光浸透碧林,他忽然想起去年此日与岐王同赏的牡丹,如今已随政治风云凋零。暮鼓自兴庆宫传来时,诗人将"惟恨碧林曛"的怅惘题于粉壁,殊不知这缕夕照,竟成盛唐气象最温柔的注脚。

赏析

暮春三月的雅集,在张说笔下化作了一幅流动的宴游图卷。首联"稽亭追往事,睢苑胜前闻"以典故起笔,将眼前申王园亭比作汉代梁孝王的睢苑盛景,又暗含稽山兰亭的遗韵。吴小如先生评此联"用典如盐入水,既显文士渊薮,又不失宴集本色",道出了诗人熔铸古今的匠心。

"飞阁凌芳树,华池落彩云"二句,工笔重彩勾勒园林胜境。凌空楼阁与繁花嘉树构成垂直空间,倒映华池的云霞则铺展横向画卷。葛晓音教授指出:"'凌'字显建筑之势,'落'字得光影之趣,六朝骈俪技法在此焕发盛唐气象。"诗人以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营造出天人合一的意境。

颈联"藉草人留酌,衔花鸟赴群"转入动态描写。名士醉卧芳草的疏狂,与禽鸟衔花赴会的野趣相映成趣。傅璇琮先生特别赞赏此联:"'留酌'见魏晋风度,'赴群'得田园真趣,将文人雅集提升至物我同春的哲学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此达到诗意巅峰。

尾联"向来同赏处,惟恨碧林曛"蓦然转出惆怅。林间暮色既是实景,又隐喻盛筵将散的感伤。周勋初《唐诗鉴赏辞典》中解析:"'恨'字轻妙,非真怨恨,实乃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眷恋,体现盛唐文人特有的生命意识。"这种"乐极微哀"的情感处理,恰如林庚先生所言:"盛唐之音,总在辉煌处带着淡淡的晖光。"

点评

名家点评

张岱《陶庵梦忆》有云:"少陵此作,如展李昭道金碧山水,一重台阁一重云,总在霞气有无中。"其评"飞阁凌芳树,华池落彩云"一联,谓其"以仙笔写人间,能使铜驼荆棘中现出蓬莱方丈"。

王夫之《唐诗评选》独赏其结句力道:"'惟恨碧林曛'五字,将全篇锦绣突然收作寒烟淡墨。此老手段,正如公孙大娘剑器,末路犹作雷音。"

沈德潜《说诗晬语》则着眼章法:"起用'稽亭''睢苑'对举,已藏今昔之感;中二联铺陈如织锦,偏以'藉草''衔花'点活呆景;结句'恨'字直贯首联'追'字,此等针线,非老杜不能。"

冒春荣《葚原诗说》特赞其声色处理:"'落彩云'三字妙在虚实间,若实写云影则板,若纯作比喻则虚。偏是'华池'水映天光,云霞倒浸,半真半幻之间,见出诗人狡狯。"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总评此诗气象:"当看其宴集诗不作颂扬语,转以'惟恨'收束,便知少陵骨相。譬如王谢子弟宴华林,偏说'树犹如此',正是六朝烟水气未褪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