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2025年07月05日

东土淹龙驾,西人望翠华。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
十月回星斗,千官捧日车。洛阳无怨思,巡幸更非赊。

九龄

译文

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恭和圣上初次出巡洛阳城的诗作
东土淹龙驾
东方大地恭候着天子的车驾
西人望翠华
西方百姓翘首期盼着御旗飘扬
山川只询物
山川万物只为君王展现
宫观岂为家
华丽的宫殿岂是真正的归宿
十月回星斗
十月天象星斗回旋
千官捧日车
百官簇拥着太阳般的御辇
洛阳无怨思
洛阳城充满欢欣没有愁怨
巡幸更非赊
天子巡幸的恩泽近在眼前

词语注释

龙驾:指皇帝的车驾,古代以龙喻天子
翠华:用翠羽装饰的旗帜,指皇帝的仪仗
星斗(dǒu):星星的总称,此处指天象
日车:太阳的代称,此处比喻皇帝的车驾
巡幸:古代称皇帝出巡为巡幸
赊(shē):遥远的意思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冬,唐玄宗自东都洛阳启程西返长安,銮舆初动之际,侍从文臣奉诏献诗。彼时大唐正值开元盛世,洛阳城内宫阙连云,朱雀大街积雪初霁,天子仪仗如星河迤逦,遂有此《奉和圣制初出洛城》之制。

诗人立于应制之位,笔下却见深意。"东土淹龙驾"暗含帝王在东都经年停驻的史实——玄宗自开元二十二年春幸洛,至此已历三载。洛阳作为帝国副都,既是漕运枢纽,更是控御关东的战略要地。而"西人望翠华"之句,恰与《旧唐书》所载"关中稔积,百姓思见銮舆"相呼应,道出长安臣民翘首期盼之心。

颔联"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最见皇家气度。表面言天子巡幸不为享乐,实则暗用《尚书·舜典》"五载一巡狩"典故,将玄宗比作上古圣王。洛阳紫微城虽"宫室千门万户"(《河南志》载),然帝王心怀四海,此中分寸拿捏,正是应制诗的精妙所在。

"十月回星斗"暗合天象,《开元占经》载是岁仲冬太白经天,古人视作吉兆。千官仪仗如捧日而行,化用《礼记》"天子负斧扆南向而立"的典故。尾联"洛阳无怨思"看似颂圣,实含深意——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此次返京实因关中丰收,而洛阳漕运耗费甚巨,诗人以"无怨思"三字,将经济决策转化为圣德感召,可谓曲笔生辉。

全诗八旬四十字,如一幅金碧山水,在应制框架中既见"天子驾回,万方景从"的盛世图景,又暗藏巡狩制度、两京政治等历史经纬,终成初唐应制诗中的琬琰之作。

赏析

这首诗以帝王巡幸洛阳为背景,展现了盛唐时期恢弘气象与君臣相得的政治图景。首联"东土淹龙驾,西人望翠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东土"与"西人"的空间对仗,暗含《尚书·尧典》"东巡狩"的典故。龙驾、翠华作为帝王仪仗的指代,既显皇家威仪,又透露出百姓对圣君的期盼,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望'字点睛,道尽万民仰瞻之心"。

颔联"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化用《左传》"天子巡狩,以观民风"之意。诗人以山川物产与临时宫观作比,凸显帝王心系苍生而不耽享乐的情怀。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此联:"将巡幸的政治意义提升到'观风问俗'的高度,可谓深得应制诗'颂而不谀'的写作精髓"。

颈联"十月回星斗,千官捧日车"最具气象。时间意象"十月"暗合《诗经·七月》农事毕而王事始的传统,星斗回天象征天道运行,与千官朝拱的日车(帝王象征)形成天人感应之势。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此联:"以天象喻人事,星斗日车的意象群构建出完整的宇宙秩序,这正是盛唐宫廷诗'体国经野'的典型笔法"。

尾联"洛阳无怨思,巡幸更非赊"巧妙运用双重否定。洛阳百姓的"无怨"与巡幸路途的"非赊",既回应了《诗经·烝民》"天子是若,明命使赋"的仁政理想,又暗含《毛诗序》"巡狩而百姓怀之"的治国境界。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强调:"结句看似平淡,实则以'怨思'为镜,折射出政治清明的盛世图景,这种'以民心为鉴'的写法,正是张说应制诗超迈时辈之处"。

全诗在艺术上呈现出典型的"盛唐之音":意象选取上,龙驾、星斗等物象兼具皇家气度与天人感应;情感表达上,通过"望""询""捧"等动词,将百姓期待、帝王勤政、百官拥戴的情感脉络编织得含蓄而饱满。正如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所总结:"这类奉和应制之作,在保持宫廷诗庄重典丽本色的同时,又能注入政治理想的生命力,正是开元诗风走向宏阔深邃的重要标志"。

点评

此篇奉和之作,如"琬琰之器陈于玉堂",尽显应制诗的雍容气度。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唐诗镜》中盛赞:"'十月回星斗,千官捧日车'二句,以天象喻圣仪,星斗随辇、百官如日,非但工整典丽,更见盛世威仪。"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独赏其结句妙处:"'洛阳无怨思'五字,化用《诗经》'无怨无恶'之意,将巡幸之盛德以反笔出之。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谓此也。"诗中"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一联,近人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为:"十字中含讽谏之微旨,犹存《雅》《颂》遗音,非寻常歌功颂德者所能及。"

至若"东土淹龙驾,西人望翠华"之开篇,钱锺书先生《谈艺录》有云:"'淹'字'望'字相映成趣,既显君王抚四夷之襟怀,复见万民仰圣颜之渴慕,时空交错间,已自构架出天地同钦的气象。"全诗如金声玉振,诚如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所言:"奉制诗至此,可谓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