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四年冬,唐玄宗自东都洛阳启程西返长安,銮舆初动之际,侍从文臣奉诏献诗。彼时大唐正值开元盛世,洛阳城内宫阙连云,朱雀大街积雪初霁,天子仪仗如星河迤逦,遂有此《奉和圣制初出洛城》之制。
诗人立于应制之位,笔下却见深意。"东土淹龙驾"暗含帝王在东都经年停驻的史实——玄宗自开元二十二年春幸洛,至此已历三载。洛阳作为帝国副都,既是漕运枢纽,更是控御关东的战略要地。而"西人望翠华"之句,恰与《旧唐书》所载"关中稔积,百姓思见銮舆"相呼应,道出长安臣民翘首期盼之心。
颔联"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最见皇家气度。表面言天子巡幸不为享乐,实则暗用《尚书·舜典》"五载一巡狩"典故,将玄宗比作上古圣王。洛阳紫微城虽"宫室千门万户"(《河南志》载),然帝王心怀四海,此中分寸拿捏,正是应制诗的精妙所在。
"十月回星斗"暗合天象,《开元占经》载是岁仲冬太白经天,古人视作吉兆。千官仪仗如捧日而行,化用《礼记》"天子负斧扆南向而立"的典故。尾联"洛阳无怨思"看似颂圣,实含深意——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此次返京实因关中丰收,而洛阳漕运耗费甚巨,诗人以"无怨思"三字,将经济决策转化为圣德感召,可谓曲笔生辉。
全诗八旬四十字,如一幅金碧山水,在应制框架中既见"天子驾回,万方景从"的盛世图景,又暗藏巡狩制度、两京政治等历史经纬,终成初唐应制诗中的琬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