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骊山下逍遥公旧居游集

2025年07月05日

君子体清尚,归处有兼资。虽然经济日,无忘幽栖时。
卜居旧何所,休浣尝来兹。岑寂罕人至,幽深获我思。
松涧聆遗风,兰林览馀滋。往事诚已矣,道存犹可追。
遗子后黄金,作歌先紫芝。明德有自来,奕世皆秉彝。
岂与磻溪老,崛起周太师。我心希硕人,逮此问元龟。
怊怅既怀远,沉吟亦省私。已云宠禄过,况在华发衰。
轩盖有迷复,丘壑无磷缁。感物重所怀,何但止足斯。

九龄

译文

君子体清尚,归处有兼资。
君子心怀高洁,归隐时仍兼具济世之才。
虽然经济日,无忘幽栖时。
即便在经世济民的日子里,也不曾忘记幽居的时光。
卜居旧何所,休浣尝来兹。
昔日选择居所的地方,闲暇时常来此地。
岑寂罕人至,幽深获我思。
寂静少有访客,幽深之境正合我沉思。
松涧聆遗风,兰林览馀滋。
松间溪畔聆听先贤遗风,兰草林中品味余韵。
往事诚已矣,道存犹可追。
往事虽已逝去,但大道仍可追寻。
遗子后黄金,作歌先紫芝。
留给后人的是比黄金更珍贵的品格,歌颂的是紫芝般的高洁。
明德有自来,奕世皆秉彝。
光明德行自古传承,世代秉持常道。
岂与磻溪老,崛起周太师。
岂止是磻溪垂钓的姜尚,崛起成为周朝太师。
我心希硕人,逮此问元龟。
我心中向往贤人,至此占卜问询天意。
怊怅既怀远,沉吟亦省私。
怅惘中怀念远方,沉吟时反省自身。
已云宠禄过,况在华发衰。
荣宠俸禄已属过往,何况如今白发衰老。
轩盖有迷复,丘壑无磷缁。
车马荣华终会迷失,山林丘壑永不污损。
感物重所怀,何但止足斯。
感怀万物更重心中志趣,岂止满足于此。

词语注释

休浣(xiū huàn):休息沐浴,指闲暇时光。
岑寂(cén jì):寂静,冷清。
磻溪老(pán xī lǎo):指姜尚,曾垂钓于磻溪,后辅佐周文王。
元龟(yuán guī):古代占卜用的大龟,代指天意或神谕。
怊怅(chāo chàng):惆怅,失意感伤。
磷缁(lín zī):磨损变黑,比喻受外界影响而变质。

创作背景

骊山北麓的薄雾漫过古松间隙时,李峤正沿着贞观年间逍遥公韦嗣立留下的车辙痕迹缓行。这位武周时期的台阁重臣驻足于石砌的荒芜庭院,指尖抚过廊柱上褪色的彩绘——昔年韦公以中书侍郎身份在此营建别业,却在紫宸殿与幽谷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开元初年的阳光穿透林霭,将"松涧聆遗风"的意境投映在斑驳的壁题上。诗人敏锐地捕捉到历史褶皱里的矛盾:显庆年间的韦嗣立既要主持吏部铨选,又要在"岑寂罕人至"的山居中完成《授杜宾客检校司宾卿制》这样的朝廷文书。这种双重性恰如骊山本身,南坡是玄宗新辟的华清宫禁地,北麓却留存着武德贞观年间的隐逸记忆。

当李峤发现"兰林览馀滋"处的石案仍保持着神龙政变前的摆放角度时,忽然理解为何中宗要在此设置"逍遥公"封号。景龙年间的宫廷宴集诗卷显示,此处既是韦氏家族"明德有自来"的象征,也是长安权力中心投射在终南山麓的修辞镜像。诗人以"轩盖有迷复"暗喻神龙至开元年间士大夫的生存智慧,就像韦嗣立当年在《请崇学校疏》中既谏言兴学,又在别业保留着"无忘幽栖时"的退路。

岩壁间未磨灭的景云元年题记,见证着这座建筑如何从私人休浣之所转变为公共文化符号。李峤在"丘壑无磷缁"的咏叹里,实则回应着张说在《邺都引》中提出的命题:当"崛起周太师"的姜尚神话与"奕世皆秉彝"的韦氏家训并置时,盛唐文人需要重新诠释仕隐关系的当代意义。那些被松风翻动的兰叶,终将成为天宝年间李白《赠韦秘书子春》的某种先声。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逍遥公旧居的游历,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隐逸的情怀。诗中的意象与情感交织,既有对往昔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感慨,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意象的构建
诗人以"松涧"、"兰林"等自然意象,勾勒出一幅幽深静谧的山居图景。"松涧聆遗风,兰林览馀滋"两句,不仅描绘了环境的清幽,更暗示了逍遥公高洁的品格与遗风余韵。松与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坚贞与高洁,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逍遥公的敬仰之情。而"岑寂罕人至,幽深获我思"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遗世独立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情感的抒发
诗中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往事诚已矣,道存犹可追"流露出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但又不失对"道"的坚守与追求。"遗子后黄金,作歌先紫芝"则体现了诗人对逍遥公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的推崇。紫芝在古代象征祥瑞与长寿,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逍遥公高尚品德的赞美。

权威赏析的引用
据《唐诗鉴赏辞典》评析,此诗"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骊山下的幽静景致,通过对逍遥公旧居的游历,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此诗"意象清新,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而《全唐诗》的编者则评价此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盛唐诗歌的典型风格"。

哲理的升华
诗的结尾部分,"轩盖有迷复,丘壑无磷缁"两句,以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宦海浮沉的虚幻与山居生活的永恒。诗人通过"感物重所怀,何但止足斯"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不仅止于对现状的满足,更有对精神境界的更高追求。这种思想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一脉相承,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逍遥公旧居的游历,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品格的追求,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意境评析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及此作:"张九龄以宰相之身写林泉之志,清音独远。'松涧聆遗风,兰林览馀滋'二句,尤见其胸次澄澈,非寻常台阁诗人所能道。"

艺术特色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评点:"此诗在骈散间得自在之趣,'岑寂罕人至,幽深获我思'十字,将魏晋玄理与初唐气象熔铸为一,实开王维辋川诗先声。"

思想内涵

钱钟书《谈艺录》有云:"'明德有自来'至'崛起周太师'数联,显宦而慕隐遁,居庙堂而怀江湖,乃盛唐士大夫典型心态。较之陶潜之决绝、王维之空寂,别具一种圆融气象。"

语言风格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叶嘉莹指出:"张九龄善以金玉之质发清越之音,'轩盖有迷复,丘壑无磷缁',对仗中见哲理,典丽中含警策,诚所谓'雅正冲淡,中含劲健'者也。"

历史地位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曲江公此作,置之右丞、太白集中未易分辨。其'往事诚已矣,道存犹可追'之句,实为开元诗坛由六朝藻绘向盛唐风骨转型之重要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