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早渡蒲津关

2025年07月05日

魏武中流处,轩皇问道回。长堤春树发,高掌曙云开。
龙负王舟渡,人占仙气来。河津会日月,天仗役风雷。
东顾重关尽,西驰万国陪。还闻股肱郡,元首咏康哉。

九龄

译文

魏武中流处,轩皇问道回。
魏武帝曾在此横渡黄河,轩辕黄帝也曾问道而回。
长堤春树发,高掌曙云开。
长堤上春树萌发新芽,高耸的山峰间曙光破云而出。
龙负王舟渡,人占仙气来。
神龙背负帝王之舟渡过河面,人们感受到祥瑞仙气降临。
河津会日月,天仗役风雷。
黄河渡口汇聚日月之光,天子的仪仗驱使着风雷。
东顾重关尽,西驰万国陪。
向东望去重重关隘已过,向西疾驰万国使节相随。
还闻股肱郡,元首咏康哉。
更听闻辅佐重臣的郡县,君王歌颂天下安康。

词语注释

蒲津关:黄河著名古渡口,在今山西永济
轩皇:即轩辕黄帝,中华人文始祖
高掌:指华山仙掌峰,典出《华山记》
天仗:天子仪仗,代指皇帝出行阵仗
股肱:gǔ gōng,比喻辅佐君主的重臣
康哉:《尚书》典故,歌颂太平的用语

创作背景

开元十二年冬,唐玄宗东巡洛阳,翌年春启跸还京。蒲津关乃秦晋咽喉,黄河天堑处,帝王车驾必经之地。是岁春早,冰澌溶泄,玄宗率千乘万骑渡河时,但见长堤烟柳初含新碧,中条山巅云破日出,恍若轩皇问道之遗踪、魏武横槊之故地。

侍从文臣仰观圣主仪仗与河岳同辉,但觉龙舟压浪似有神物负之,旌旗连云而疑仙气氤氲。张九龄奉诏应制,以"河津会日月"暗喻开元盛世,更取《尚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之意,将潼关守臣比作王朝肱骨。此诗既存"天仗役风雷"的盛唐气象,又得"长堤春树发"的雍容气度,实为应制诗中罕有的雄浑与清雅兼备之作。

当是时也,大唐东都至西京三百里间,冠盖相望,万国使节随行。九龄笔墨间吞吐的,非独一段帝王巡幸的行程,更是一个时代俯仰天地的自信。黄河浪涌处,正流过整个盛唐的倒影。

赏析

晨曦微露时分,诗人笔下的蒲津关被赋予超越时空的壮美。首联以魏武帝横槊中流与黄帝问道的典故开篇,如吴小林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所言:"双起帝王意象,将地理坐标升华为历史与神话交织的精神图腾",使渡河之举顿生恢弘气度。

"长堤春树发,高掌曙云开"一联,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以植物垂直生长对应云霭水平舒展,建构起立体画境"。春树新绿与朝霞破晓的意象组合,既暗合《文心雕龙》"物色相召"的美学原则,又通过"发""开"两个动词完成从静观到动态的审美转换。

颈联"龙负王舟"的想象堪称神来之笔。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化用《易经》'见龙在田'的典故,将皇权天授的观念转化为可感的艺术形象"。而"仙气"的描写则呼应了葛晓音教授提出的盛唐"道教意象群"特征,使庄严的帝王仪仗平添飘逸之气。

尾联"东顾""西驰"的空间描写,叶嘉莹认为"以地理位移喻政治辐射,暗含《尚书》'协和万邦'的治世理想"。特别是"元首咏康哉"的结句,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解析为:"用《虞书》歌谣体,将政治颂美转化为具有音乐性的文学表达,达到《诗经》'颂而不谀'的艺术高度。"

全诗在时空维度上展现出三重交响:横向的关河地理、纵向的历史纵深、垂直的天人感应。正如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所评:"把应制诗常见的歌功颂德,升华为对文明共同体与自然宇宙的哲学观照,体现了盛唐诗特有的雄浑与明秀的统一。"诗人以金声玉振之笔,让政治主题获得了山水诗的空灵与咏史诗的深邃。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气象宏阔,骨力雄浑,以帝王巡幸之题发端,却能化典为境,将蒲津关的险要形胜与盛世气象熔铸无间。"其特别称道"龙负王舟渡,人占仙气来"二句:"着一'负'字而舟楫之盛自见,用'占'字则扈从之众如睹,仙气二字尤妙,既合轩皇问道之典,复暗喻圣主德被四方。"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点颈联:"'河津会日月,天仗役风雷'十字,真所谓尺幅具万里势。日月风雷皆成仪仗,非独见笔力之雄,更见胸次之广。此种句法,唯盛唐高手能为之。"

明代文坛领袖王世贞《艺苑卮言》独赏其结句:"'元首咏康哉'五字,看似寻常,实乃《尚书》'元首明哉,股肱良哉'之化用。以经史语入诗而浑融无迹,既颂圣明,复见雅正,此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

当代唐诗研究专家葛晓音教授指出:"此诗在奉和应制诗中别具一格,将地理意象(长堤春树)、神话典故(轩皇问道)、现实场景(万国陪驾)交织成多维时空,最终落笔于'康哉'之咏,完成从形胜到政德的升华,体现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深湛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