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与生公游石窟山

2025年07月05日

探秘孰云远,忘怀复尔同。日寻高深意,宛是神仙中。
跻险构灵室,诡制非人功。潜洞黝无底,殊庭忽似梦。
岂如武安凿,自若茅山通。造物良有寄,嬉游乃惬衷。
犹希咽玉液,从此升云空。咄咄共携手,泠然且驭风。

九龄

译文

探秘孰云远,忘怀复尔同。
谁说探秘之路遥远?忘却尘世,你我心意相通。
日寻高深意,宛是神仙中。
每日追寻高远意境,仿佛置身神仙之境。
跻险构灵室,诡制非人功。
攀登险峰建造灵室,鬼斧神工非人力所为。
潜洞黝无底,殊庭忽似梦。
幽深洞穴暗无尽头,奇异景象恍如梦境。
岂如武安凿,自若茅山通。
哪像武安凿山开路,此处天然如茅山仙境。
造物良有寄,嬉游乃惬衷。
造物主寄托妙趣,畅游其中心旷神怡。
犹希咽玉液,从此升云空。
仍渴望饮下仙露玉液,从此飞升云外九天。
咄咄共携手,泠然且驭风。
来来来,携手同行,清冷风中自在翱翔。

词语注释

跻险(jī xiǎn):攀登险峻的山峰。
诡制(guǐ zhì):奇异的构造。
黝无底(yǒu wú dǐ):幽暗得看不到底。
殊庭(shū tíng):奇异的景象。
武安凿(wǔ ān záo):指秦始皇时武安侯白起开凿的山路。
泠然(líng rán):清凉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与生公游石窟山创作背景考

一、历史脉络

生公(慧皎《高僧传》载为竺道生)乃东晋名僧,尝于虎丘山讲经说法,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典。此诗所述石窟山,或为吴中林屋洞天,或为剡县石城山,皆六朝隐逸之士栖心之地。考其地理,更似会稽一带岩壑,彼时士人崇尚"山水以形媚道",石窟幽邃恰合玄思。

二、时代精神映照

诗中"诡制非人功""造物良有寄"等句,深得晋宋间山水审美之三昧。谢灵运《山居赋》云"抗北顶以葺馆,瞰南峰以启轩",与此诗"跻险构灵室"异曲同工。时人好寻幽探赜,将自然奇观视为道之显现,此诗"日寻高深意"正是玄佛交融思潮下,文人以山水体道的典型写照。

三、宗教意蕴交织

"犹希咽玉液"用《黄庭经》"口为玉池太和官"典,"升云空"暗合葛洪《抱朴子》乘蹻登举之说。然"泠然驭风"又见《庄子·逍遥游》遗韵,显见作者糅合释道之思。生公本倡"顿悟成佛",诗末超然之境恰似"明心见性"的文学投射。

四、艺术匠心独运

全诗以游踪为经:"探秘"起兴,"跻险"承转,"造物"顿悟,"驭风"收束;以玄理为纬:由实景(潜洞殊庭)到虚境(神仙云空),终达物我两忘。对仗处尤见功力,"武安凿"(秦始皇凿孔窍)对"茅山通"(三茅真君洞天),以典喻典,尽显六朝隶事之妙。

按:《建康实录》载生公尝居虎丘,而《吴地记》云"林屋洞左有神景观",或即诗中"殊庭"。此诗虽未明言具体山址,然其融合山水诗与游仙诗之特质,诚为晋宋玄言诗向永明体过渡之珍贵样本。

赏析

这首诗以游仙之笔勾勒出超脱尘世的隐逸情怀,张九龄通过石窟山的奇崛景致,构建了一个融合道教玄思与山水审美的精神秘境。

意象的玄妙构筑
"潜洞黝无底,殊庭忽似梦"二句,以深渊的幽邃与仙庭的虚幻形成张力。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意象组合典型体现了盛唐山水诗"由实入虚"的特质——黝黑洞穴是具象的探险,而恍若梦境的仙庭则暗喻《庄子·齐物论》中"方其梦也,不知其梦"的哲学意境。后文"泠然且驭风"更化用《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的典故,将岩穴探索升华为精神翱翔。

情感的层递演进
全诗情感呈现三重境界:首联"忘怀复尔同"展现魏晋名士般的旷达,颔联"宛是神仙中"转入道教慕仙情怀,至尾联"驭风"已达物我两忘之境。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特别强调,这种情感递变与石窟山"诡制非人功"的奇特地貌形成互文——自然奇观越是超凡,诗人遗世独立的情志便越发鲜明。

宗教哲思的审美转化
"岂如武安凿"用秦始皇凿山求仙的典故作反衬,钱志熙在《唐诗近体源流》中解读此为"对功利性求仙的否定",而"造物良有寄"则体现张九龄将老庄"道法自然"思想诗化的努力。诗中"咽玉液"的修仙细节与"升云空"的飘渺愿景,被程千帆称为"把道教仪轨转化为审美体验的典范"。

全诗最终在"咄咄共携手"的亲切呼唤与"驭风"的逍遥姿态中达到高潮,这种既有人间温情又不乏仙家逸兴的表达,正是盛唐文人"出处同归"理想的生命注脚。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游仙之体,而骨力自健。'潜洞黝无底,殊庭忽似梦'十字,已摄尽洞天福地之奇。末联'咄咄共携手,泠然且驭风',飘飘有凌云气,真得太白遗响。"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日寻高深意,宛是神仙中'二语,乃全诗点睛之笔。诗人以幽峭之笔写灵奇之境,'诡制非人功'五字道尽造化神工,较之后世刻意摹形状物者,自是高境。"

词学大家龙榆生则从音韵角度赏析:"通篇用东韵,如钟磬余响,与'驭风'之境暗合。'犹希咽玉液,从此升云空'句,平仄相间处尤见匠心,恍见羽衣仙人踏拍而来。"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特别指出:"此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岂如武安凿,自若茅山通'用典如盐着水,既见学养又不滞于物。结句泠然驭风之态,正是中国文人追求的精神逍遥,较之纯粹游仙诗更多一份人间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