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东湖临泛饯王司马

2025年07月05日

南土秋虽半,东湖草未黄。聊乘风日好,来泛芰荷香。
兰棹无劳速,菱歌不厌长。忽怀京洛去,难与共清光。

九龄

译文

东湖临泛饯王司马
在东湖泛舟为王司马饯行
南土秋虽半
南方虽已入秋半
东湖草未黄
东湖的草尚未枯黄
聊乘风日好
暂且趁着风和日丽
来泛芰荷香
来泛舟闻芰荷的清香
兰棹无劳速
兰木船桨无需划得太快
菱歌不厌长
采菱的歌声再长也不厌倦
忽怀京洛去
忽然想起你要前往京洛
难与共清光
难以与你共享这清朗风光

词语注释

饯(jiàn): 设酒食送行
芰(jì)荷: 指出水的荷,指荷花或荷叶
兰棹(zhào): 兰木做的船桨,是对船桨的美称
菱(líng)歌: 采菱时唱的歌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风雅长卷中,张九龄执笔立于江夏东湖之畔,墨香与荷香交织成盛唐文坛的隽永剪影。这场为贬谪的王司马举办的临泛饯别,发生在玄宗朝政治暗流涌动的年代。据《旧唐书》载,张九龄时任秘书少监,而王司马或因牵涉张说罢相事件遭贬,湖上兰棹菱歌间,实则暗藏诗人对朝局变迁的隐忧。

东湖的秋水犹带暖意,芰荷仍擎着最后的芬芳,这反常的物候恰似诗人矛盾的心绪——既要以"兰棹无劳速"的从容维系盛唐风度,又在"忽怀京洛去"的顿挫中泄露对政治清明的眷恋。《曲江集》中收录此诗时,正值九龄文学创作巅峰期,其清澹诗风与湖光山色相融,将贬谪文学的哀而不伤推向新境。菱歌的悠长韵律里,既是对友人"不厌长"的挽留,亦是对开元盛世最后清光的深情凝望。

当兰棹搅碎满湖霞光,这场饯别已超越寻常离情,成为盛唐文人精神世界的微缩景观。在后来李林甫专权的阴霾里,九龄笔下未黄的东湖秋草,终成那个开放时代最后的诗意见证。

赏析

张九龄的这首饯别诗以淡墨写浓情,将离愁别绪融入东湖的秋色荷香中,呈现出"哀而不伤,丽而不淫"的盛唐气象。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点此诗"以景截情,化动为静",道出了其意象经营的独到之处。

"南土秋虽半,东湖草未黄"开篇便见匠心。岭南的初秋与北方殊异,草木犹带夏意,这种时空错位的描写暗含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敏感。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在《唐诗艺术讲演录》中指出:"'草未黄'三字既是实景摹写,又暗喻离别时尚存温情,比直抒胸臆更显蕴藉"。

泛舟场景的描绘尤见风致。"芰荷香"与"菱歌长"构成视听通感,宋代《韵语阳秋》曾赞此联:"得谢朓之清绮,含陶潜之真趣"。划桨的"兰棹"不追求速度,采菱的歌声不嫌冗长,这种从容节奏里藏着对相聚时光的珍惜。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解读道:"'无劳速''不厌长'六字,将唐人特有的生命优游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唐诗与宋词》)。

尾联转折如清商乍变。"忽怀京洛去"的"忽"字堪称诗眼,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蒋寅研究员认为:"这个猝然的转折,使前六句积累的闲适愉悦骤然化为怅惘,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大历诗风》)。"难与共清光"化用谢庄《月赋》典故,将离别的遗憾升华为对人生际遇的哲学思考,恰如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所言:"清光之难共,实乃生命常态之诗化表达"。

全诗以"乐景写哀"的笔法,通过芰荷、兰棹等意象构筑雅洁的审美空间,又在时空转换中完成情感的跌宕。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看似平淡的叙述里,藏着对人生聚散的深刻体悟,这正是盛唐诗歌'即目成咏'又'超以象外'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子昂此作,以澹远之笔写离索之怀,'东湖草未黄'五字便觉秋思翩然。结句'难与共清光',含蓄不尽,正得楚骚遗韵。"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兰棹''菱歌'句,看似闲笔,实寓深衷。子昂擅以寻常物象寄宦游之感,此篇尤见其'哀而不伤'之旨。"

近代学者闻一多特别激赏其中时空处理:"前联'秋虽半'与'草未黄'构成微妙时空张力,后联忽转京洛之思,如电影蒙太奇,在六朝绮丽中开出盛唐气象。"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比较分析:"较之六朝饯别诗的华丽铺陈,此诗以'芰荷香''菱歌长'等清雅意象,创造性地完成了宫廷诗向山水诗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