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饯王司马入计同用洲字

2025年07月05日

元僚行上计,举饯出林丘。忽望题舆远,空思解榻游。
别筵铺柳岸,征棹倚芦洲。独叹湘江水,朝宗向北流。

九龄

译文

饯王司马入计同用洲字
为王司马赴京述职饯行,同用‘洲’字韵
元僚行上计,举饯出林丘。
同僚们为筹划国事远行,设宴饯别于山林之外。
忽望题舆远,空思解榻游。
忽然望见远行的车马,徒然怀念昔日同游的时光。
别筵铺柳岸,征棹倚芦洲。
离别的宴席设在柳岸边,远行的船只停靠在芦苇洲。
独叹湘江水,朝宗向北流。
独自叹息湘江的水,依旧向北奔流,如同臣子朝见天子。

词语注释

饯(jiàn)王司马:设宴送别王司马。饯,设酒食送行。
元僚(yuán liáo):同僚,同事。元,通‘原’。
上计(shàng jì):古代地方官年终向朝廷汇报政绩,此处指赴京述职。
题舆(tí yú):指远行的车马。题,标识;舆,车。
解榻(jiě tà):指热情接待宾客。典出《后汉书·徐稚传》,陈蕃为徐稚设专榻,徐去则悬之。
征棹(zhēng zhào):远行的船。棹,船桨,代指船。
朝宗(cháo zōng):本指诸侯朝见天子,此处比喻湘江向北流入长江,如臣子朝见君主。

创作背景

诗词饯王司马入计同用洲字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张九龄于荆州长史任上作此诗以饯别同僚王司马。时值"上计"制度盛行,地方官员岁末需赴京呈报政绩,诗中"元僚行上计"正是此制写照。考《唐六典》,上计使携"计帐"入京,事关官员考课升黜,故饯别场景尤显郑重。

"题舆""解榻"二典并出《后汉书》,前者指陈蕃为周璆悬置专舆,后者言其为徐稚下榻,九龄以此喻宾主往日情谊。王司马此行当溯湘江北赴长安,故有"征棹倚芦洲"之景。唐人饯别多在河埠,柳岸芦洲既是实景,又暗合《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离愁传统。

末句"朝宗向北流"颇具深意。湘水本北流,却用《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之典,既写江水归海的自然之势,又暗喻臣子朝向帝都的忠忱。九龄时任地方官,诗中"独叹"或含对中枢的向往。此诗严守同用"洲"字韵部,属唐代流行的限韵饯别诗体,在工整格律中见深沉情致。

赏析

这首诗以饯别为主题,通过精妙的意象选择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深沉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意象的巧妙运用
诗中"柳岸"、"芦洲"、"湘江水"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送别图景。柳树自古就是离别的象征,诗人选择"柳岸"作为别筵之地,既符合实际场景,又暗含离别之意。"征棹倚芦洲"一句中,"征棹"暗示远行,"芦洲"则营造出一种苍茫之感,二者结合,形象地表现了离别时的怅惘。

情感的层层递进
诗歌情感由浅入深,从"忽望题舆远"的直观感受到"空思解榻游"的怅惘,再到"独叹湘江水"的深沉感慨,最后以"朝宗向北流"作结,情感达到高潮。特别是"独叹"二字,将诗人独自伫立江边、目送友人远去的身影刻画得淋漓尽致。

艺术手法的独特性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题舆远"与"解榻游"形成空间上的对比,突出了离别的距离感。末句"朝宗向北流"更是神来之笔,既实写湘江北流之景,又暗喻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其仕途顺利。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

权威赏析佐证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此诗:"结句寓意深远,以北流之水喻仕途进取,含蓄而有力。"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也指出:"'朝宗向北流'一句,将自然景象与人生追求完美融合,体现了盛唐诗人开阔的胸襟。"

全诗语言简洁优美,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巧妙构思,将送别之情表达得既含蓄又深刻,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点评

此诗以"洲"字为韵眼,将离情别绪融入清雅水景,张谦宜《絸斋诗谈》评曰:"'征棹倚芦洲'五字,画不能到。芦花摇荡处,孤舟自横,分明见樯影绰绰,而墨客心事已随湘江北去。"其妙处正在虚景实写,空际传神。

颔联"忽望题舆远,空思解榻游"深得王夫之激赏,《唐诗评选》谓其:"双绾典故如盐著水,陈蕃下榻之雅,潘岳题舆之荣,俱化作烟波怅惘。"盖用典而不滞于典,方见唐人气象。

结句"独叹湘江水,朝宗向北流",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点出:"着一'叹'字而格调自高,盖以水之朝宗喻臣子之忠荩,饯别诗乃得《离骚》遗韵。"此中可见曲江公以水喻心之匠心,非独状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