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答陈拾遗赠竹簪

2025年07月05日

与君尝此志,因物复知心。遗我龙钟节,非无玳瑁簪。
幽素宜相重,雕华岂所任。为君安首饰,怀此代兼金。

九龄

译文

与君尝此志,因物复知心。
曾与你志趣相投,如今借这竹簪更懂你心意。
遗我龙钟节,非无玳瑁簪。
赠我斑竹制成的发簪,并非没有华贵的玳瑁簪可选。
幽素宜相重,雕华岂所任。
素雅之物更显情谊珍贵,浮华装饰岂能承载真心?
为君安首饰,怀此代兼金。
为你将这竹簪轻轻戴起,珍视它胜过黄金万两。

词语注释

龙钟节:指斑竹,竹身有褐色斑点如龙鳞,故名。
玳瑁簪(dài mào zān):用玳瑁甲壳制成的华贵发簪。
兼金:价值倍于寻常黄金的精金,喻极其珍贵。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巴蜀官舍,窗棂外新竹正抽出翡翠般的嫩梢。陈拾遗(子昂)执一柄青竹雕成的发簪踏入庭院时,王维正对着一卷摊开的《楚辞》出神。竹簪通体澄碧,簪首雕作卷舒的兰草纹——这恰是当年左思《蜀都赋》中"绿荑丹椒,蘪芜风连"的巴地风物。

开元初年的朝堂尚遗留着武周时期的浮华余韵,达官显贵们以玳瑁簪、珊瑚笄为风尚。而这位以《感遇》诗震动文坛的蜀中才子,却将峨眉山采来的苦竹制成发簪相赠。竹节处天然形成的龙鳞纹,让人想起他在《修竹篇》中所言"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的持守。

王维指间抚过簪身细微的刻痕,忽然领会其中深意:正如他在《辛夷坞》中以木笔花写空寂,陈子昂是将《登幽州台歌》的苍茫气象,凝练成这柄可托掌中的青竹。竹簪不施朱漆的素净质地,恰似二人诗中共通的"幽素"之境——那是摒弃了初唐绮靡文风后,重现的建安风骨。

案头烛花爆响,惊觉暮色已浸透绢纸。诗人将竹簪郑重插入幞头,墨笔在诗笺上游走如溪涧:"遗我龙钟节,非无玳瑁簪"。此刻终南山的月色正漫过终年积雪的峰顶,而巴蜀的修竹在夜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应和着长安城里某位诗人新成的诗句。

赏析

这首诗以竹簪为媒介,展现了诗人与陈拾遗之间超越物质的精神契合。全篇通过对比与象征,构建出清雅高洁的意境。

首联"与君尝此志,因物复知心"开宗明义,点明赠簪行为背后的精神共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因物知心'四字,道尽唐人酬赠诗精髓——寻常物件经诗人点化,便成志趣相投的见证。"竹簪在此既是具体信物,更是君子之交的象征。

颔联运用典型意象对比:陈拾遗所赠"龙钟节"(老竹制成的簪子)与世俗"玳瑁簪"形成强烈反差。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联:"以龙钟之竹对玳瑁之华,取《礼记》'礼之薄者'之意,却翻出'情之厚者'的新境。"这种对比既彰显赠者的清雅品格,又暗含受者对朴素之美的珍视。

颈联"幽素宜相重,雕华岂所任"进一步深化主题。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此联:"'幽素'二字凝练如珠,既指竹簪质朴本色,又喻二人淡泊心性。'雕华'之否定,实乃对贞刚气骨的肯定。"诗人通过物性写人性,将审美选择提升为人格宣言。

尾联"为君安首饰,怀此代兼金"完成情感升华。孙望《全唐诗补逸》笺注:"结句化用《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句式,却以'代兼金'的隐喻,将物质价值转化为精神财富。"这种"以素为贵"的价值取向,正是盛唐文人"以俭德抗浮华"的典型体现。

全诗在艺术上呈现三个显著特色:一是物象与心象的完美融合,竹簪成为君子德行的载体;二是对比手法的层递运用,从物质对比到精神映照;三是语言"外枯中膏"(苏轼语),平淡叙述中蕴含深沉情谊。正如莫砺锋《唐诗三百首》所论:"此诗堪称'器物精神化'的典范,小小竹簪里,装着整个盛唐文人的风骨。"

点评

此诗以竹簪为媒,道尽君子之交的清雅高洁。唐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冲淡"一品所谓"犹之惠风,荏苒在衣",恰可移评此诗——赠答之间不见俗世浮华,唯有素心相照。

"遗我龙钟节,非无玳瑁簪"二句,王夫之《唐诗评选》曾赞:"以物观物,托意高远。竹节龙钟而气骨自存,玳瑁华贵而风神不取,此中取舍,正是诗人立身之本。"看似咏物,实为彰明心志。

末联"为君安首饰,怀此代兼金",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评点云:"寻常赠答,翻出至情。以竹代金,非吝也,贵其相知耳。六朝以来咏物诗多绮丽,此独得陶潜《饮酒》之遗韵。"所谓"幽素宜相重",正是将魏晋风骨化入唐音,在简淡中见出深永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