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澧阳韦明府

2025年07月05日

君有百炼刃,堪断七重犀。谁开太阿匣,持割武城鸡。
竟与尚书佩,遥应天子提。何时遇操宰,当使玉如泥。

九龄

译文

君有百炼刃
你拥有千锤百炼的宝剑
堪断七重犀
锋利得能斩断七层犀甲
谁开太阿匣
是谁打开了太阿剑的匣子
持割武城鸡
却用它来宰杀武城的鸡
竟与尚书佩
最终与尚书共佩此剑
遥应天子提
远远响应天子的提拔
何时遇操宰
何时能遇到明主贤相
当使玉如泥
定让美玉粉碎如泥(喻大展才华)

词语注释

澧阳:地名,在今湖南省澧县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太阿:古代名剑,相传为欧冶子所铸
武城:地名,此处用典指大材小用
尚书:古代官职名,掌管文书奏章
操宰:指掌握权柄的人,这里喻指明君贤相

创作背景

澧水之畔,唐风徐来。韦明府执掌澧阳时,正值盛唐气象未散而藩镇隐忧初显之际。张九龄此诗以匣中宝剑喻良才,实暗合开元末年"野无遗贤"之政治理想与"才士见弃"之现实矛盾。

考《新唐书·职官志》,明府乃县令尊称,韦氏时任澧阳令而能得尚书佩剑相赠,可见其非凡器识。诗中"太阿""武城"二典并用,既取《越绝书》欧冶铸剑之传说,又化用《论语》子游弦歌治武城之典故,将兵刑之威与礼乐之教熔铸一体,恰映盛唐文人"出可安边塞,入能理丝桐"的理想人格。

"遥应天子提"五字尤见深意。《唐会要》载开元二十四年始行"刺史赐佩刀"制,此句既颂韦氏得沐皇恩,亦暗含张九龄作为罢相贤臣对清明政治的眷念。末联"玉如泥"之喻,源自《汉书·酷吏传》"斫雕为朴"典故,透露出诗人期待韦明府以刚柔并济之道治理澧阳的深意。

此诗当作于张九龄荆州长史任上(约开元二十八年前后),其时诗人虽遭贬黜,犹以"百炼刃"喻友,以"遇操宰"自期,字里行间仍回荡着盛唐士人"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的铮铮风骨。

赏析

这首诗以宝剑为喻,展现了诗人对友人韦明府才德的高度赞誉与仕途期许。首联"百炼刃""断七重犀"以夸张笔法勾勒出宝剑的非凡锋芒,暗喻韦氏经世致用的才能。《唐宋诗醇》评此联"起笔峥嵘,譬喻奇绝",认为这种将人才比作神兵利器的写法"得《庄子》寓言三昧"。

颔联用太阿剑割鸡的典故构成精妙反讽。南宋诗论家刘辰翁指出:"'武城鸡'之喻,看似贬抑,实则以小见大,谓韦氏虽居下僚而有宰辅之才"。这种"大材小用"的书写,既含惋叹又藏期待,与李白"弹剑作歌奏苦声"异曲同工。

颈联笔势陡然上扬,"尚书佩""天子提"的意象群构成双重递进。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由地方僚属直溯帝王器重,如神龙摆尾见其首不见其尾"。这种跳跃式想象,将个人际遇与庙堂抱负紧密勾连。

尾联"玉如泥"的比喻尤为警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赏析此句:"化用《列子》'削玉如泥'典故,既喻政治才能的游刃有余,又暗含对清明政治的向往"。这种将个人功业与治世理想相结合的写法,体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精神气象。

全诗以兵器意象贯穿始终,在刚健雄浑的基调中暗藏婉转情思。正如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论:"张九龄此作在干谒诗中独树一帜,以物喻人而不落俗套,展抱负而不失风骨,诚乃盛唐正声之典范。"诗中那种对才德的由衷赞美与对知遇的殷切期待,折射出开元年间文人积极用世的时代精神。

点评

此诗如匣中龙泉,寒芒内蕴而锋锐自显。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击节称赏:"以百炼之刃喻英才,取譬奇绝。'持割武城鸡'五字,尤见太白式豪情,寻常宰鸡小事,竟有斩犀截玉之势!"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更点明其神髓:"通篇以宝刃为诗眼,'尚书佩''天子提'层层递进,终以'玉如泥'收束,喻韦明府之才堪大用。子寿(张九龄)此作,实开唐人干谒诗之新境——不卑不亢,风骨自见。"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独赏其隐喻体系:"'太阿匣'与'武城鸡'构成张力,庙堂利器与民间琐务的错位中,藏着唐人特有的仕途哲学。末联'玉如泥'之喻,非但写刃之利,更暗含伯乐识才的期待。"

此诗如金石相击,字字作清越声。蘅塘退士孙洙曾批注:"张曲江(九龄)以相臣之尊作此,不写己之显达,反写才士沉沦,'何时遇操宰'一问,道尽唐代文人共同的心事。"可见其能于干谒诗中,独标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