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之畔,唐风徐来。韦明府执掌澧阳时,正值盛唐气象未散而藩镇隐忧初显之际。张九龄此诗以匣中宝剑喻良才,实暗合开元末年"野无遗贤"之政治理想与"才士见弃"之现实矛盾。
考《新唐书·职官志》,明府乃县令尊称,韦氏时任澧阳令而能得尚书佩剑相赠,可见其非凡器识。诗中"太阿""武城"二典并用,既取《越绝书》欧冶铸剑之传说,又化用《论语》子游弦歌治武城之典故,将兵刑之威与礼乐之教熔铸一体,恰映盛唐文人"出可安边塞,入能理丝桐"的理想人格。
"遥应天子提"五字尤见深意。《唐会要》载开元二十四年始行"刺史赐佩刀"制,此句既颂韦氏得沐皇恩,亦暗含张九龄作为罢相贤臣对清明政治的眷念。末联"玉如泥"之喻,源自《汉书·酷吏传》"斫雕为朴"典故,透露出诗人期待韦明府以刚柔并济之道治理澧阳的深意。
此诗当作于张九龄荆州长史任上(约开元二十八年前后),其时诗人虽遭贬黜,犹以"百炼刃"喻友,以"遇操宰"自期,字里行间仍回荡着盛唐士人"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的铮铮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