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年间,长安城朱雀街东的永崇坊内,袁补阙踏着秋日斜阳寻访蔡拾遗。此时蔡氏已应诏入宫校勘典籍,唯留五韵诗作于案头。袁补阙怅然题壁之际,恰逢杜甫自曲江畔访友归来,见此情景,遂以"辙迹陈家巷"起兴,写下这首酬答之作。
诗中"孟子邻"暗用东汉梁鸿典故,喻指蔡拾遗居所虽陋而德馨;"草玄人"借扬雄著《太玄》事,既赞蔡氏才学堪比先贤,又暗含"侯芭载酒问奇字"的期待落空之憾。史载袁、蔡二人交谊始于天宝末年的秘书省共事,其时蔡拾遗已年近花甲,而袁补阙方过而立,故有"忘年合"之实。
"赠我如琼玖"句,实指蔡氏所留五韵诗用词华美如美玉。据《文苑英华》载,该诗末联原为"应念金门客,投簪讵可期",暗含对朝政失望之意。杜甫此答既慰友人不得相见之憾,又以"将何报所亲"呼应蔡诗末句,在酬唱间完成了一场跨越宫墙的士人精神对话——时值元载专权,代宗崇佛怠政,谏官多遭贬斥,两位拾遗、补阙的失之交臂,恰成中唐谏官制度式微的微妙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