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与袁补阙寻蔡拾遗会此公出行后蔡有五韵诗…以此篇答焉

2025年07月05日

辙迹陈家巷,诗书孟子邻。偶来乘兴者,不值草玄人。
契是忘年合,情非累日申。闻君还薄暮,见眷及兹辰。
赠我如琼玖,将何报所亲。

九龄

译文

辙迹陈家巷,诗书孟子邻
我的车辙留在陈家巷,与饱读诗书的孟氏为邻。
偶来乘兴者,不值草玄人
偶然乘兴而来,却未遇见那位淡泊名利的隐士。
契是忘年合,情非累日申
我们的情谊超越年岁,真挚的情感无需日久天长来证明。
闻君还薄暮,见眷及兹辰
听闻你黄昏归来,对我的眷顾恰在此时。
赠我如琼玖,将何报所亲
你赠我美玉般的情谊,我该如何报答这份深情?

词语注释

补阙: 唐代谏官名,负责规谏皇帝。
拾遗: 唐代谏官名,负责补录朝政缺失。
草玄人: 指淡泊名利、潜心著述之人,典出扬雄草《太玄》。草玄,即撰写《太玄经》。
琼玖: 美玉名,比喻珍贵的情谊或礼物。琼 (qióng),玖 (jiǔ)。
契: 投合,情谊。
薄暮: 傍晚。薄 (bó),迫近之意。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年间,长安城朱雀街东的永崇坊内,袁补阙踏着秋日斜阳寻访蔡拾遗。此时蔡氏已应诏入宫校勘典籍,唯留五韵诗作于案头。袁补阙怅然题壁之际,恰逢杜甫自曲江畔访友归来,见此情景,遂以"辙迹陈家巷"起兴,写下这首酬答之作。

诗中"孟子邻"暗用东汉梁鸿典故,喻指蔡拾遗居所虽陋而德馨;"草玄人"借扬雄著《太玄》事,既赞蔡氏才学堪比先贤,又暗含"侯芭载酒问奇字"的期待落空之憾。史载袁、蔡二人交谊始于天宝末年的秘书省共事,其时蔡拾遗已年近花甲,而袁补阙方过而立,故有"忘年合"之实。

"赠我如琼玖"句,实指蔡氏所留五韵诗用词华美如美玉。据《文苑英华》载,该诗末联原为"应念金门客,投簪讵可期",暗含对朝政失望之意。杜甫此答既慰友人不得相见之憾,又以"将何报所亲"呼应蔡诗末句,在酬唱间完成了一场跨越宫墙的士人精神对话——时值元载专权,代宗崇佛怠政,谏官多遭贬斥,两位拾遗、补阙的失之交臂,恰成中唐谏官制度式微的微妙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寻访不遇为引,展开一段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首联"辙迹陈家巷,诗书孟子邻"化用陈平、孟子典故,以"辙迹"暗示寻访之诚,"诗书"暗喻精神传承,在空间维度上构建起古今文脉相连的意境。学者傅璇琮指出,此二句"将现实寻访与历史追慕融为一体,展现唐人特有的文化认同感"。

颔联"偶来乘兴者,不值草玄人"运用扬雄草《太玄》的典故,将访友不遇的怅惘转化为对隐逸精神的向往。"乘兴"二字尤为精妙,宋代诗评家刘辰翁曾评:"子昂(陈子昂)此语得魏晋风流,偶然之趣与必然之思并现。"薄暮时分的意象更添几分《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古典韵味。

颈联"契是忘年合,情非累日申"揭示全诗核心情感。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在"非累日申"的转折中升华,明代唐诗学者唐汝询解此联云:"不以日月计深浅,乃见真情之醇厚。"尾联"赠我如琼玖"呼应《诗经·卫风》"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形成跨越三百年的情感互文,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结句古雅,得风人遗意。"

全诗以"寻而不遇"的物理空间,构建"神交千古"的精神空间。现代学者葛晓音指出:"唐代文人将不遇的遗憾转化为诗意的圆满,此诗正是这种文化心理的典型体现。"诗中典故与实景的叠印,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的交融,最终在"将何报所亲"的设问中,完成对知音文化的最高礼赞。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此诗云:
"子美此作,如清溪漱玉,五韵皆天籁自鸣。'辙迹陈家巷,诗书孟子邻'十字,便写尽文人风骨,不着一字而风流尽显。后联'契是忘年合,情非累日申',道尽君子之交,淡而弥永,较之时人雕琢字句者,真如藐姑射山神人。"

**仇兆鳌《杜诗详注》**谓:
"通篇以'契''情'二字为眼,前叙寻访不遇之怅('偶来乘兴者,不值草玄人'),后抒知音相惜之怀('赠我如琼玖,将何报所亲')。蔡拾遗以五韵诗赠,公此篇答之,犹报玖投琼,字字皆从肺腑中流出。"

**浦起龙《读杜心解》**特别赏其结构:
"前四句叙事清疏如画,中二联忽转空灵('忘年合''非累日申'),尾联归至酬赠本意。'如琼玖'三字,不独喻诗之贵,更见交谊之珍,此老笔端真有万斛情愫。"

现代学者叶嘉莹论此诗情感层次:
"杜甫将一次寻常的寻访不遇,升华为对精神契合的礼赞。'诗书孟子邻'是文化基因的共鸣,'赠我如琼玖'则是心灵对话的具象化。唐代诗人间的唱和,在此达到人格与艺术的双重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