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剪彩

2025年07月05日

姹女矜容色,为花不让春。既争芳意早,谁待物华真。
叶作参差发,枝从点缀新。自然无限态,长在艳阳晨。

九龄

译文

剪彩
剪纸成花
姹女矜容色,为花不让春。
少女自恃容貌美,剪出花朵不让春色专美。
既争芳意早,谁待物华真。
既然争相展现芬芳,谁还等待自然花开。
叶作参差发,枝从点缀新。
叶片错落有致地展开,枝条点缀得新颖别致。
自然无限态,长在艳阳晨。
自然的无限风姿,永远绽放在明媚的晨光中。

词语注释

姹女(chà nǚ):少女,美丽的女子。
矜(jīn):自恃,自负。
物华(wù huá):自然景物的精华。
参差(cēn cī):长短、高低不齐。

创作背景

诗词剪彩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年间,长安城东市牡丹盛开时节,诗人李商隐目睹贵族女子斗花盛会,有感而发。据《酉阳杂俎》载,唐代仕女有"争戴牡丹以矜富贵"之风,每至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此诗表面咏花,实则暗写当时社会风气。

"姹女矜容色"一句,直指元和以来宫廷盛行的高髻宽裳之风。《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宫嫔"以金翠珠玉饰发,髻高逾尺",恰如牡丹之秾艳。而"为花不让春"暗合白居易《买花》"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的市井景象,揭示竞奢斗艳已成社会常态。

颈联"既争芳意早,谁待物华真"化用《贞观政要》"不务其实,竞为浮华"的典故。史载文宗朝虽提倡节俭,然"京师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国史补》),诗人以参差新叶喻虚浮世态,枝头点缀暗讽粉饰太平。

末句"艳阳晨"三字尤具深意。据《唐会要》记载,大和五年三月文宗亲耕藉田,诏"罢洛阳进牡丹",然贵族仍私载花种入京。诗人以晨光中的刹那芳华,隐喻这场虚华盛宴终将如露水消散,留下无限怅惘。整首诗如一幅金碧仕女图,在富丽辞藻下暗藏针砭时弊的锐笔。

赏析

《剪彩》一诗以精巧的意象群构建出生命与人工的辩证哲思。诗中"姹女矜容色"开篇即将剪纸拟人化,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离形得似"的艺术境界,此处剪纸少女的娇矜神态恰是对这一美学理念的诠释——虽为人工造物,却比真花更早抢占春机。

"为花不让春"五字蕴含深刻的生命张力。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句"得造化争胜之趣",指出诗人通过时空错位的艺术处理,让剪纸花卉在虚拟时空中实现了对自然规律的超越。这种"争芳意早"的叛逆姿态,实则暗含对永恒之美的追求。

中间两联的意象经营尤见功力。"叶作参差发"化用《诗经·关雎》"参差荇菜"的古典韵律,而"枝从点缀新"则展现唐代新兴的装饰美学。文学评论家李元洛在《诗美学》中特别激赏这种"以工笔写意"的手法:看似描写剪纸工艺的细节点染,实则构建出"第二自然"的审美空间。

尾联"自然无限态"堪称诗眼。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在此得到完美呈现——当剪纸的"艳阳晨"与自然春光重叠,人工已升华为"第二自然"。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在《艺境》中指出,这种艺术效果体现了唐人"于有限中见无限"的宇宙意识,将瞬间的剪纸艺术凝固为永恒的审美意象。

全诗以"剪彩"这一民俗事象为切入点,层层递进地探讨了艺术真实与自然真实的关系。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代诗学》中认为,该诗构建的"拟真美学体系",预示了后来李商隐"人间从到海,天上莫为河"的艺术哲学,展现出盛唐诗歌由摹写自然向创造自然的重大转向。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精妙处,在炼字如金。'姹女矜容色'一句,便觉春光扑面而来。'不让春'三字尤见争胜之态,非寻常咏物语也。"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评点:"'既争''谁待'一联,将花木争春之态写得活色生香。后四句尤得造化之妙,'参差发''点缀新'六字,分明是丹青圣手皴染之法。"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特别赏析末联:"'自然无限态'五字道尽天机,与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异曲同工。结句'长在艳阳晨'更将刹那芳华凝为永恒,得王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禅意。"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比较中西诗学时提及此作:"西诗以玫瑰喻美人者多矣,然未有如唐人'姹女矜容色'之娇憨鲜活。后四句写枝叶参差之态,暗合莱辛《拉奥孔》所谓'富于包孕的顷刻',真化工之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