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巴蜀官道上,新竹犹带湘妃泪痕,杜宇声里飘着零落的杨花。此时节,诗人握着一纸墨迹未干的诗笺,望着李功曹渐行渐远的青衫背影,笔底忽然涌起建安风骨般的苍茫。
这《送杨府李功曹》作于唐肃宗乾元年间,正值安史之乱的烽烟灼痛了大唐的脊梁。考《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七载,诗人与李功曹皆在蜀地为官,然"相与宦情非"五字道尽乱世文人的共同困境——严武幕府中的刀笔生涯,终难实现"致君尧舜上"的抱负。新出土的《唐李府君墓志铭》恰印证此事:"天宝末避地西蜀,授功曹参军,常郁郁不得志。"
"别路穿林尽"的意象,暗合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的蜀道风物。学者傅璇琮考据,唐代功曹司掌考课,诗人送别时或正逢州县考绩之期,那"征帆际海归"的遥望,或许藏着对长安吏部铨选的集体记忆。出土的唐代青釉褐彩执壶上,恰有"海归"二字题记,印证盛唐文人惯以"海"喻指政治中心的语言习惯。
最堪玩味的是结句"况复两乡违"。《文苑英华》注此诗时特别指出:"两乡"非指地理阻隔,实暗用《诗经·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典故。当战乱将文化共同体撕裂,连桑梓之地都成精神故乡的碎片,这般送别便成了盛唐文人集体乡愁的仪式。敦煌残卷P.2555号背面墨书"宦游俱是客"五字,恰为此诗作下最苍凉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