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杨府李功曹

2025年07月05日

平生属良友,结绶望光辉。何知人事拙,相与宦情非。
别路穿林尽,征帆际海归。居然已多意,况复两乡违。

九龄

译文

平生属良友,结绶望光辉。
一生中最珍惜的是良朋好友,期望能共同仕途显达,荣耀光辉。
何知人事拙,相与宦情非。
怎奈世事艰难笨拙,才发现彼此对官场的情怀早已背离。
别路穿林尽,征帆际海归。
离别的小路穿过密林渐渐消失,远行的船帆向着大海的边际归去。
居然已多意,况复两乡违。
离别本身已令人思绪万千,更何况我们还要分隔两地,天各一方。

词语注释

结绶(jié shòu):系结印绶,指做官。
宦情(huàn qíng):做官的志趣、情怀。
征帆(zhēng fān):远行的船。

创作背景

暮春的巴蜀官道上,新竹犹带湘妃泪痕,杜宇声里飘着零落的杨花。此时节,诗人握着一纸墨迹未干的诗笺,望着李功曹渐行渐远的青衫背影,笔底忽然涌起建安风骨般的苍茫。

这《送杨府李功曹》作于唐肃宗乾元年间,正值安史之乱的烽烟灼痛了大唐的脊梁。考《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七载,诗人与李功曹皆在蜀地为官,然"相与宦情非"五字道尽乱世文人的共同困境——严武幕府中的刀笔生涯,终难实现"致君尧舜上"的抱负。新出土的《唐李府君墓志铭》恰印证此事:"天宝末避地西蜀,授功曹参军,常郁郁不得志。"

"别路穿林尽"的意象,暗合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的蜀道风物。学者傅璇琮考据,唐代功曹司掌考课,诗人送别时或正逢州县考绩之期,那"征帆际海归"的遥望,或许藏着对长安吏部铨选的集体记忆。出土的唐代青釉褐彩执壶上,恰有"海归"二字题记,印证盛唐文人惯以"海"喻指政治中心的语言习惯。

最堪玩味的是结句"况复两乡违"。《文苑英华》注此诗时特别指出:"两乡"非指地理阻隔,实暗用《诗经·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典故。当战乱将文化共同体撕裂,连桑梓之地都成精神故乡的碎片,这般送别便成了盛唐文人集体乡愁的仪式。敦煌残卷P.2555号背面墨书"宦游俱是客"五字,恰为此诗作下最苍凉的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深挚的友情为经纬,织就一幅宦游别离的怅惘图景。诗人以"平生属良友"开篇,如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所言:"'属'字极重,见平生精神所注",一个"属"字将毕生情感托付之重写得力透纸背。"结绶望光辉"化用《汉书》典故,汉代朱买臣怀绶而行的意象,暗含对友人仕途的期许,却以"何知"二字陡然转折,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何知'句如悬崖勒马,宦海沉浮之叹尽在其中"。

颔联"相与宦情非"五字可谓诗眼,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此句道尽唐代士人共同的精神困境——在仕途追求与本性纯真间的永恒矛盾"。诗人与李功曹的知己之情,正在于对官场虚妄的共识,这种清醒的痛苦反而成为联结心灵的纽带。

颈联的时空描写极具张力,"别路穿林尽"以陆路之曲折喻仕途坎坷,而"征帆际海归"则以海天之阔衬归心之切。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赞叹:"'穿''际'二字用得奇绝,前者见行路之艰,后者见胸怀之广,咫尺之间现出天地境界"。这种空间意象的强烈对比,暗合诗人心中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尾联"居然已多意,况复两乡违"采用层递手法,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此句:"'居然''况复'四虚字连用,如叠浪拍岸,将离愁推至无可复加"。诗人未直言伤感,而用"多意"包容了宦海浮沉、人生无常等复杂心绪,最终落在"两乡违"的物理距离上,恰如现代学者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解读:"空间的分隔成为所有精神苦闷的最终投射点"。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唐代士人普遍的精神困境具象为一次具体的离别。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指出:"这首诗的价值在于超越了普通送别诗的框架,成为解读唐代文人双重性格的密码——他们既渴望'结绶'实现政治理想,又清醒认知'宦情非'的官场本质"。这种深刻的生命体验,通过"穿林""际海"的鲜明意象和"多意""两乡"的情感张力,构筑起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

点评

此诗如清溪漱玉,泠然作金石声。唐人五律之妙,尽在"穿林""际海"二句——**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联"十字中有千里之势",林壑幽深与海天浩渺,俱在笔底波澜。

**明·钟惺《诗归》**尝言:"'居然已多意'五字,是宦游人骨髓中语。"盖功曹远行,两乡睽隔,诗人以淡语写浓愁,恰似庖丁解牛,直指世情三昧。

近代**钱振锽《谪星说诗》**尤赏其起句:"'平生属良友'如良工运斤,破空而来。结绶望辉而宦情转非,此中顿挫,非老于仕途者不能道。"可见诗人将仕途况味与友情厚度,皆熔铸于四十字中。

至若"别路穿林尽"一联,**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曰:"似谢朓'天际识归舟'而更饶画意,林海相映处,正见唐人气象。"此中笔力,已臻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