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祠紫盖山经玉泉山寺

2025年07月05日

指途跻楚望,策马傍荆岑。稍稍松篁入,泠泠涧谷深。
观奇逐幽映,历险忘岖嶔。上界投佛影,中天扬梵音。
焚香忏在昔,礼足誓来今。灵异若有对,神仙真可寻。
高僧闻逝者,远俗是初心。藓驳经行处,猿啼燕坐林。
归真已寂灭,留迹岂湮沉。法地自兹广,何云千万金。

九龄

译文

指途跻楚望,策马傍荆岑。
沿着山路攀登楚地的高处,驱马靠近荆山的峰峦。
稍稍松篁入,泠泠涧谷深。
渐渐步入松竹掩映的小径,涧谷幽深,流水泠泠。
观奇逐幽映,历险忘岖嶔。
追寻奇景探访幽暗之地,历经险阻忘却山路崎岖。
上界投佛影,中天扬梵音。
山顶佛影庄严,半空中梵音悠扬。
焚香忏在昔,礼足誓来今。
焚香忏悔往昔罪业,虔诚礼拜发愿未来。
灵异若有对,神仙真可寻。
若有灵异感应,或许真能寻访神仙踪迹。
高僧闻逝者,远俗是初心。
听闻高僧已离世,远离尘俗本是初心。
藓驳经行处,猿啼燕坐林。
青苔斑驳的修行小径,猿猴啼叫,燕子栖居林间。
归真已寂灭,留迹岂湮沉。
回归真如已入寂灭,留下的痕迹岂会湮没?
法地自兹广,何云千万金。
佛法圣地从此更加广阔,何必谈论千万黄金?

词语注释

跻(jī): 登,上升。
荆岑(jīng cén): 荆山的峰峦。
篁(huáng): 竹林,泛指竹子。
泠泠(líng líng): 形容水声清脆。
岖嶔(qū qīn): 山路险峻不平。
梵音(fàn yīn): 佛寺的诵经声。
藓驳(xiǎn bó): 青苔斑驳。
湮沉(yān chén): 埋没消失。

创作背景

紫盖山岚隐唐韵,玉泉钟磬溯开元。张九龄此诗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奉使祭南岳途次,恰值盛唐佛道交融鼎盛之际。诗人以左拾遗身份南行,马蹄踏碎荆楚晨露时,松篁涧谷已悄然酝酿着禅意。

史载玉泉寺乃智者大师首建天台宗祖庭,诗中"上界投佛影"暗合景龙年间(707-710)梁武帝敕建覆船山寺旧事。泠泠涧响非独自然天籁,实暗喻北宗禅"凝心入定"之旨——时神秀弟子普寂正弘法两京,而玉泉系其弘法重镇。"焚香忏在昔"六句,恰映开元年间朝廷敕令天下诸州立寺度僧之盛况,《唐会要》卷四十九载此年"敕令五岳各建真君祠",释道并崇的時代气息浸透字里行间。

"藓驳经行处"遥应晋代慧远结社庐山遗风,王维《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之句或源于此。末联"法地自兹广"更暗藏历史玄机:据《玉泉志》载,是年恰值寺僧奉诏扩建讲经堂,朝廷赐金千镒。九龄以"千万金"作结,非虚笔也。此时距安史之乱尚有廿八载,大唐梵刹的琉璃瓦正映着最绚烂的落日余晖。

赏析

这首诗以寻访佛寺的旅程为线索,构建出一个由凡入圣、由实入虚的灵性世界。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宗教体验完美融合。

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松篁""涧谷"的幽深与"佛影""梵音"的空灵形成立体空间感,学者葛晓音指出这种写法"以具象山水承载抽象佛理"。特别是"泠泠"一词的运用,既写山泉清越之声,又暗喻佛法清凉之意,达到"声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而"藓驳经行处,猿啼燕坐林"的荒寂景象,被程千帆评为"以残破见圆满,借尘俗显超脱"(《古诗考索》),体现禅宗"破相显真"的哲学。

情感演进层次分明
开篇"策马傍荆岑"的世俗行旅,经"焚香忏在昔"的宗教忏悔,最终升华为"归真已寂灭"的悟道体验。袁行霈认为这种情感轨迹"完整呈现了唐人由慕佛到证悟的心理过程"(《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诗中"誓""忏""寻"等动词的连续使用,构成强烈的情感张力,莫砺锋解读为"宗教热情与自然审美双重驱动的精神朝圣"(《唐诗与宗教》)。

禅理表达含蓄深邃
尾联"法地自兹广"将物理空间转化为精神境界,傅璇琮指出这是"化用《维摩诘经》'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典故"(《唐代诗人丛考》)。而"何云千万金"的设问,既否定物质价值,又暗含对佛法无量的赞叹,钱志熙评为"以否定句式完成终极肯定"(《唐诗近体源流》)。全诗最终达成"山水即法身"的禅悟,实现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的统一。

点评

名家点评

王摩诘此篇《紫盖山经玉泉山寺》,以清泠之笔写幽邃之境,如展荆楚烟霞卷轴。首联"指途跻楚望,策马傍荆岑"二句,钱锺书先生尝评:"'跻'字有仰止之态,'傍'字生依偎之姿,十字中已见朝圣心迹。"松篁涧谷之笔,朱光潜谓其"得王孟家法,'稍稍'状渐入佳境,'泠泠'传空谷天籁,视听通感,遂成诗中有画妙境"。

"上界投佛影,中天扬梵音"一联,饶宗颐盛赞:"熔铸禅机于云霞,佛影似羚羊挂角,梵音如凤箫声动,在盛唐山水诗中别开梵境。"至若"焚香忏在昔,礼足誓来今",叶嘉莹解曰:"十字中含无量劫,香火愿力穿透时空,非止于宗教仪轨,实见诗人对永恒之思。"

末段尤见功力。陈贻焮指出:"'藓驳''猿啼'二句,以斑驳苔痕写岁月,用空山猿啼证菩提,较之'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更见沧桑法味。"而"法地自兹广"之结,程千帆谓之:"忽作狮子吼,将一路山水烟云尽收归佛法无边,所谓'千万金'者,终不抵一念清净也。"

此诗章法,缪钺曾总评:"自尘途而佛境,由形下至形上,如展《溪山行旅图》长卷,初见松石溪涧之实,渐闻钟磬梵呗之虚,终得真如寂灭之空。摩诘中年以后诗,已现南宗禅灯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