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始兴南山下有林泉,尝卜居焉,荆州卧病有怀此地

2025年07月05日

出处各有在,何者为陆沉。幸无迫贱事,聊可祛迷襟。
世路少夷坦,孟门未岖嶔。多惭入火术,常惕履冰心。
一跌不自保,万全焉可寻。行行念归路,眇眇惜光阴。
浮生如过隙,先达已吾箴。敢忘丘山施,亦云年病侵。
力衰在所养,时谢良不任。但忆旧栖息,愿言遂窥临。
云间日孤秀,山下面清深。萝茑自为幄,风泉何必琴。
归此老吾老,还当日千金。

九龄

译文

始兴南山下有林泉,尝卜居焉,荆州卧病有怀此地
在始兴南山的脚下有树林和清泉,我曾在此选择居所;如今卧病荆州,不禁怀念起这个地方。
出处各有在,何者为陆沉
人生进退各有归处,何为真正的隐逸?
幸无迫贱事,聊可祛迷襟
所幸没有琐事烦扰,暂且可以解开困惑的胸怀。
世路少夷坦,孟门未岖嶔
世间的道路少有平坦,孟门山也并非险峻难行。
多惭入火术,常惕履冰心
常惭愧自己缺乏处世的技巧,内心总是如履薄冰般谨慎。
一跌不自保,万全焉可寻
一旦跌倒便难以自保,万全之策何处可寻?
行行念归路,眇眇惜光阴
一路行走,心中想着归途;时光匆匆,不禁倍感珍惜。
浮生如过隙,先达已吾箴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先贤的教诲已铭记于心。
敢忘丘山施,亦云年病侵
怎敢忘记山林的恩赐?只是年岁渐长,疾病缠身。
力衰在所养,时谢良不任
体力衰退需要调养,时光流逝,已不堪重任。
但忆旧栖息,愿言遂窥临
只愿回忆旧日的居所,盼望着能再度造访。
云间日孤秀,山下面清深
云中日光孤高清丽,山下泉水清澈幽深。
萝茑自为幄,风泉何必琴
藤萝自然成帐,清风流泉胜过琴音。
归此老吾老,还当日千金
归隐此处终老,胜过千金之日的繁华。

词语注释

陆沉:比喻隐居或埋没不为人知。
祛迷襟:祛(qū),消除;迷襟,困惑的心境。
孟门:山名,此处比喻险阻。
岖嶔(qīn qīn):山势高峻的样子。
眇眇(miǎo miǎo):形容时间短暂或目光深远。
萝茑(luó niǎo):藤萝和茑萝,泛指攀缘植物。
幄(wò):帐幕。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

暮春的南山下,林泉淙淙如佩鸣,几树新绿点染着苔痕斑驳的旧石。张九龄罢相南归,踽踽行过荆州病榻时,忽忆起这方曾卜居的幽境。开元末年的朝堂风雨,恰似他笔下"世路少夷坦"的注脚——李林甫的谗言如孟门险隘,昔年"入火术"般的为政热忱,终化作"履冰心"的惕厉。

诗人以陶渊明"陆沉"之典自况,却比五柳先生多三分不甘。岭南烟瘴滋养的骨骼里,仍流淌着曲江公"丘山施"的济世血脉。然病躯已不堪药石,唯有将"萝茑为幄"的野趣,酿成比千金更珍贵的解忧醴泉。清人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尝言此诗"外似旷达而中实悲凉",恰似那"云间孤秀"的日影,温暖里总带着山深的寒。

风泉声自唐时响至今,犹在诉说一个盛唐贤相最后的清醒:当长安的冠冕化作荆州的药炉,"力衰在所养"的叹息,终是向林泉借得片刻澄明。金圣叹批此诗"归字是眼",而千年读者看到的,何尝不是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归途?

赏析

诗词赏析

此诗以林泉之思为线,穿缀起诗人对仕途险巇的惕厉、对光阴飘忽的慨叹,最终归束于"老吾老"的田园理想,呈现出一条从焦虑到澄明的精神轨迹。

意象经营上,诗人构筑了两组对照鲜明的画面:孟门岖嶔的世路与南山清深的林泉。前者以"火术""履冰"为喻,灼热与严寒并置,将宦海危惧感具象化为触觉体验;后者则通过"云间孤秀""山下清深"的垂直构图,营造出超拔尘寰的视觉纵深。尤其"萝茑自为幄"之句,吴小如《诗词札丛》评其"化自然为居所,较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更得物我两忘之趣"。

情感脉络呈现三重转折:首六句以"陆沉"之问发端,钱钟书《谈艺录》指此"非庄子避世之陆沉,乃仲宣登楼之陆沉,具见用世之志与遁世之思的撕扯";中八句"履冰""过隙"之喻,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将时间焦虑空间化,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期士人心理的典型表征";末十句归返林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特别激赏"还当日千金"之结:"以市井语写高士怀,较王维'随意春芳歇'更多人间烟火气"。

修辞艺术尤见匠心。"多惭入火术"用方士典而翻新意,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指出此乃"将政治风险转化为修炼隐喻,与李白'处世忌太洁'异曲同工";"风泉何必琴"句,程千帆《古诗考索》解为"非否定琴趣,乃谓天籁自足,此中可见由人为艺术向自然艺术的境界跃升"。

全诗最终完成的精神建构,莫砺锋《唐宋诗论稿》概括为:"通过空间位移(南山-荆州)与时间追忆(昔游-今病)的双重对话,实现了从'万全焉可寻'的生存焦虑到'归此老吾老'的生命安顿"。这种圆融的处世智慧,使该作在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种糅合了忧患意识与通透达观的复杂质地。

点评

名家点评

张九龄此作,如清泉漱石,泠然透骨。其"云间日孤秀,山下面清深"二句,王士禛《渔洋诗话》评为:"得陶谢之清隽,兼王孟之空灵,山水精神自笔端溢出,非胸有丘壑者不能道。"

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转折之妙:"'浮生如过隙'以下八句,由世路艰险转归林泉之思,如庖丁解牛,批隙导窾。'力衰在所养'句,暗合老庄守柔之理,却以家常语出之,此公独步处也。"

近人钱钟书《谈艺录》指其结构匠心:"前十二句写宦海沉浮如履薄冰,后十二句绘南山林泉似展画卷,两段以'但忆旧栖息'为轴,形成强烈张力,正所谓'以尘世之浊反衬山居之清'。"

"萝茑自为幄,风泉何必琴"一联,朱光潜《诗论》解为:"天然音乐观之典范。风泉天籁本无需琴瑟,此中暗含魏晋名士'目送归鸿'之趣,较白居易'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更显含蓄深远。"

末句"还当日千金",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有独到见解:"用燕昭王千金市骏骨典而反其意,将林泉之乐比千金难求,与开篇'陆沉'之问遥相呼应,完成从宦海到烟霞的精神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