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荆州城楼

2025年07月05日

天宇何其旷,江城坐自拘。层楼百馀尺,迢递在西隅。
暇日时登眺,荒郊临故都。累累见陈迹,寂寂想雄图。
古往山川在,今来郡邑殊。北疆虽入郑,东距岂防吴。
几代传荆国,当时敌陕郛。上流空有处,中土复何虞。
枕席夷三峡,关梁豁五湖。承平无异境,守隘莫论夫。
自罢金门籍,来参竹使符。端居向林薮,微尚在桑榆。
直似王陵戆,非如宁武愚。今兹对南浦,乘雁与双凫。

九龄

译文

天宇何其旷
天空多么辽阔
江城坐自拘
我却困守在这江边小城
层楼百馀尺
登上百尺高的城楼
迢递在西隅
它巍然矗立在城的西角
暇日时登眺
闲暇时我常来登高远望
荒郊临故都
荒凉的郊野正对着旧时都城
累累见陈迹
处处可见历史的遗迹
寂寂想雄图
静静追想当年的雄心壮志
古往山川在
古往今来山河依旧
今来郡邑殊
而今城池却已大不相同
北疆虽入郑
北方边境虽已纳入郑国
东距岂防吴
东方要塞又如何能防住吴国
几代传荆国
多少朝代在此建立荆国
当时敌陕郛
当年曾与陕地的城郭为敌
上流空有处
长江上游徒然占据要地
中土复何虞
中原腹地又有何可忧
枕席夷三峡
安睡中就能平定三峡
关梁豁五湖
关隘桥梁连通五湖
承平无异境
太平盛世没有异常之境
守隘莫论夫
守关隘就不必多说了
自罢金门籍
自从离开朝廷官职
来参竹使符
来此掌管地方印信
端居向林薮
平日闲居面对山林
微尚在桑榆
小小志趣寄托在晚年
直似王陵戆
正直如同憨厚的王陵
非如宁武愚
却不像宁武子那样装愚
今兹对南浦
如今面对这南浦风光
乘雁与双凫
看雁群飞过双双野鸭

词语注释

迢递(tiáo dì):遥远高耸的样子
戆(zhuàng):憨厚刚直
郛(fú):外城
薮(sǒu):湖泽
凫(fú):野鸭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张九龄独登荆州城楼。这座雄踞长江中游的古城,历经春秋楚郢都、三国荆州治所的辉煌,此刻在夕阳中显出一种苍茫的厚重。诗人凭栏远眺,但见江流宛转,城堞蜿蜒,历史的烟云与现实的忧思在胸中交织成篇。

历史经纬

  • 地理要冲: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三国志》),诗中"上流空有处"暗合诸葛亮"荆州北据汉沔"的战略评价
  • 朝代更迭:自楚文王迁都郢(今荆州纪南城)至唐时,已历十五个世纪,"累累见陈迹"呼应着《水经注》载"江陵城地东南倾,故缘以金堤"
  • 军事沉浮:诗中"东距岂防吴"化用杜预伐吴典故,晋灭吴之战正是自荆州顺流而下

创作情境

诗人时任荆州长史,这个曾见证屈原行吟、刘备借荆的古城,触发其深沉的历史意识。登临所见:

  • 空间意象:百尺层楼与三峡五湖构成垂直与水平的空间张力
  • 时间纵深:"古往山川在"与"今来郡邑殊"形成时空对话
  • 个人境遇:罢相外放的经历,使"自罢金门籍"的慨叹与城楼雄姿产生微妙共振

诗心映照

在"承平无异境"的表象下,诗人敏锐捕捉到盛唐气象中的隐忧。结尾"乘雁与双凫"的意象,既是对《楚辞》"雁邕邕而南游"的致敬,亦暗含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士大夫情怀。这座城楼,终成为承载历史记忆与个人情志的审美空间。

赏析

登荆州城楼一诗,以雄浑苍凉的笔触勾勒出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展现了张九龄"气象清深,骨力峻拔"(沈德潜《唐诗别裁》)的独特诗风。诗人登临百尺层楼,以"天宇何其旷"与"江城坐自拘"构成强烈对比,正如《唐诗镜》所评:"发端二语已摄全篇之魂,天地悠悠与人事局促之慨尽在其中"。

诗中意象经营极具匠心:"荒郊临故都"以废垒残垣勾连古今,"累累见陈迹"用叠词强化历史沧桑感。学者傅璇琮指出:"'寂寂想雄图'五字,将楚地千年霸业消歇之态写得力透纸背"。山川郡邑的今昔对比,暗合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时空意识。

情感抒发呈现出复杂层次。前八句以沉郁笔调书写历史兴亡,"北疆虽入郑"四句突然转入雄健语势,清人纪昀谓之"陡然振起,如画龙点睛"。后段"自罢金门籍"等句,将个人宦海沉浮融入历史长河,《唐音癸签》评此:"曲江公身世之叹,不作楚囚态,而自见风骨"。

全诗最见功力处,在于将地理空间转化为诗学空间。三峡五湖的险要,荆陕吴郑的布局,经诗人点染俱成意象符号。近人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盛赞:"以地理为经纬,以历史为魂魄,尺幅之中具万里之势"。结尾"乘雁与双凫"的意象,既暗含《庄子》逍遥之思,又化用《楚辞》缥缈之境,使全篇在苍茫中归于空灵。

点评

登荆州城楼一诗,气象宏阔而寄慨遥深,张九龄以宰相之笔写羁臣之思,遂成盛唐五言佳构。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层楼远眺中,自伤留滞,而气概雄远,复绝人表。"诚哉斯言!

"天宇何其旷,江城坐自拘"一联,已见宇宙意识与身世之感。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特赏此句:"发唱惊挺,以天地为炉造化为工,而自拘于江城,屈宋之遗响也。"登楼所见陈迹累累,所思雄图寂寂,钱钟书《谈艺录》谓其"将六朝地理书写法化入诗心,山川郡邑之变,俱作沧桑注脚"。

诗中"北疆虽入郑,东距岂防吴"等句,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以史笔运诗情,尺幅中有千里之势"。至若"枕席夷三峡,关梁豁五湖"之句,方东树《昭昧詹言》叹为"真能纳大千于芥子,现古今于须臾"。末联"乘雁与双凫"意象,陈贻焮《唐诗论丛》解析尤精:"非止用《庄子》典,实将宦海浮沉之感,化作水天苍茫之景,此盛唐诗人所以高于六朝处也。"

全篇骨力沉雄处似杜,神韵超迈处近王,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总评云:"九龄诗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中含温润,此作尤见其将相器识与诗人本色。"斯评可谓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