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古阳云台

2025年07月05日

庭树日衰飒,风霜未云已。驾言遣忧思,乘兴求相似。
楚国兹故都,兰台有馀址。传闻襄王世,仍立巫山祀。
方此全盛时,岂无婵娟子。色荒神女至,魂荡宫观启。
蔓草今如积,朝云为谁起。

九龄

译文

登古阳云台
登上古老的阳云台
庭树日衰飒,风霜未云已。
庭院中的树木日渐凋零,风霜的摧残未曾停息。
驾言遣忧思,乘兴求相似。
驾车出游以排遣忧愁,乘着兴致寻觅相似的景致。
楚国兹故都,兰台有馀址。
这里是楚国的旧都,兰台还留有残存的遗迹。
传闻襄王世,仍立巫山祀。
传闻在楚襄王时代,依然保留着巫山的祭祀。
方此全盛时,岂无婵娟子。
在这鼎盛时期,怎会没有美丽的女子。
色荒神女至,魂荡宫观启。
神女降临令君王沉迷,神魂颠倒宫门大开。
蔓草今如积,朝云为谁起。
如今蔓草丛生堆积,朝云为谁而升起。

词语注释

衰飒(shuāi sà):凋零衰败。
驾言:驾车出游。言,语助词。
兰台:楚国的台名,相传为楚王游观之处。
襄王:指楚襄王。
巫山祀:巫山的祭祀,与巫山神女的传说有关。
婵娟子:美丽的女子。
色荒:沉迷美色。
神女:指巫山神女。
魂荡:神魂颠倒。
朝云:早晨的云霞,暗指巫山神女。

创作背景

暮秋时节,诗人独步于古阳云台遗址。庭前老树在西风中簌簌作响,霜色已染尽层林,却犹觉风刀霜剑未曾停歇。这般萧瑟景象,恰似他胸中块垒难消,遂驱车登临,欲借楚地旧迹遣怀。

残垣断壁间,兰台故址尚可辨认。相传楚襄王曾在此筑台会神女,宋玉《高唐赋》中"朝云暮雨"的传说犹在耳畔。想当年楚国全盛之时,此间必是罗绮满目,婵娟如云。那巫山神女踏着云霓而来,引得君王魂悸魄动,宫观朱门次第而开。而今蔓草缠绕石阶,朝云依旧舒卷,却再无人为这绮丽驻足。

诗人抚摸着斑驳的台基,历史烟云与眼前荒芜重叠。昔年楚襄王为神女立祀的盛况,恰似这满地积草上转瞬即逝的露珠。秋风掠过衰飒的庭树,仿佛宋玉的辞赋仍在虚空回响——那些关于艳遇与幻灭的古老寓言,在此刻显得格外苍凉。

赏析

登上古阳云台,诗人以衰飒庭树与不息风霜起笔,瞬间勾勒出时空交错的苍茫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种"草木摇落而岁暮"的意象群,实为盛衰无常的隐喻,庭树与风霜的对抗恰似历史长河中永恒的存在与消逝。

"驾言遣忧思"四句展现典型的唐人怀古范式。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推崇此处的双线结构:诗人乘兴登台的现实轨迹,与楚国旧都的历史幻影,通过"兰台馀址"的实景描写完成时空叠印。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认为,"巫山祀"的典故运用极具张力,既暗示楚襄王时代的繁华,又为后文神女意象埋下伏笔。

中段"方此全盛时"的转折堪称诗眼。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分析,诗人用"婵娟子"与"色荒神女"形成镜像对照,前者是历史真实的佳丽群像,后者则是被神话包裹的欲望符号。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楚宫盛况既绚烂又虚幻,恰如李泽厚所言"历史在审美中呈现出的悲剧性崇高"。

结尾的蔓草朝云意象,被程千帆先生誉为"唐人怀古的经典收束"。《古诗考索》中详细阐释:蔓草积压的是物理时空,朝云浮动的是心理时空,二者共同构成"废墟的诗学"。叶嘉莹特别指出"为谁起"的设问,将个人感伤升华为哲学叩问,使全诗超越寻常的盛衰之叹,达到"宇宙意识"的高度。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多重情感的螺旋交织。初读是怀古幽情,细品则见生命焦虑,最终升华为对存在本质的思考。葛晓音教授总结其为"用六朝锦色笔法,写盛唐气象内核",在绮丽典故之下,奔涌着李白式的大开大合与杜甫式的沉郁顿挫。

点评

昔闻李太白登黄鹤楼见崔颢题诗而叹"眼前有景道不得",今观此《登古阳云台》之作,乃知唐人遗韵犹在。王渔洋《带经堂诗话》有云:"览古之作,贵在神理相接,此诗以衰飒庭树起兴,而结以蔓草朝云,巫山神女之思与楚宫蔓草之叹交织,真得屈宋魂魄。"

诗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尝言:"怀古诗最忌空疏,必以实景生虚情。"此作深得其味——"驾言遣忧思"似陶公之淡远,"兰台馀址"含庾信之萧瑟。东坡居士论诗所谓"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篇能于襄王旧事外,更见"色荒神女至,魂荡宫观启"的绮丽想象,恰如《沧浪诗话》所赞"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

近人钱钟书《谈艺录》尝论:"诗中之典,当如水中着盐,但存其味。"此诗用巫山云雨事而不露斧凿,"朝云为谁起"一问,较之李商隐"只是当时已惘然"更多几分苍茫。元好问《论诗绝句》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正可为此诗注脚——由"全盛时"至"今如积",三百字沧桑尽在俯仰之间。

朱光潜《诗论》有言:"最高境界的诗,是哲学与艺术的合体。"此诗结句以蔓草朝云作收,不直言兴亡而兴亡自见,恰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王国维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中"风霜未云已"五字,已道尽千古文人登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