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弟宰邑南海,见群雁南飞,因成咏以寄

2025年07月05日

鸿雁自北来,嗷嗷度烟景。常怀稻粱惠,岂惮江山永。
小大每相从,羽毛当自整。双凫侣晨泛,独鹤参宵警。
为我更南飞,因书至梅岭。

九龄

译文

二弟宰邑南海,见群雁南飞,因成咏以寄
我的二弟在南海做官,看见群雁南飞,于是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鸿雁自北来,嗷嗷度烟景。
大雁从北方飞来,鸣叫着飞过云雾缭绕的景色。
常怀稻粱惠,岂惮江山永。
心中常感念您(二弟)的恩惠,怎会畏惧江山遥远。
小大每相从,羽毛当自整。
无论大小雁儿总是相互跟随,羽毛也应当自己整理好。
双凫侣晨泛,独鹤参宵警。
成对的野鸭在清晨游弋,孤独的仙鹤在夜晚警戒。
为我更南飞,因书至梅岭。
请为我继续向南飞,捎去这封信直到梅岭。

词语注释

宰邑(zǎi yì):治理县邑,此处指担任县令。
鸿雁(hóng yàn):大雁。
嗷嗷(áo áo):雁鸣声。
稻粱惠(dào liáng huì):比喻恩惠,此处指二弟的恩情。
惮(dàn):畏惧。
凫(fú):野鸭。
鹤(hè):仙鹤。
梅岭(méi lǐng):山名,在广东与江西交界处。

创作背景

岭南的秋色正渐渐漫过梅关古道,诗人独立庾岭之巅,望见雁阵排云而南,忽然想起远在南海为官的族弟。这是大唐开元年间某个清冷的清晨,张九龄的紫袍被山风轻轻掀起,袖间还沾着长安朝露的痕迹。

彼时岭南尚属烟瘴之地,而南海县更在五岭以南。诗人见群雁飞越千山而不辍,恰似二弟当年赴任时穿越梅岭的孤影。史载张九龄曾主持开凿大庾岭新路,这条连接中原与岭南的通道上,不知承载了多少士人的南迁之思。"嗷嗷度烟景"的雁鸣,分明是《诗经·小雅》中"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千年回响。

诗人以"常怀稻粱惠"暗喻兄弟相濡以沫的深情。考《曲江集》可知,其弟张九皋时任南海县丞,正是掌管粮赋之职。那"双凫侣晨泛"的典故,化自《后汉书》王乔飞凫入朝的传说,而"独鹤参宵警"则暗含陆机《叹逝赋》"顾鹤鸣而哀"的孤寂。两相对照间,既有对弟弟勤勉公务的期许,又流露出长兄如父的牵挂。

最耐人寻味的是末句"因书至梅岭"——梅岭作为南北分界,在唐代是贬谪文化的象征符号。但诗人反用其意,让雁足传书跨越这道心理屏障。据《广东通志》记载,张九龄家族本居韶州,其弟赴任南海实为衣锦还乡。这封以雁为媒的诗简,遂成为盛唐时期岭南士人用世精神的优雅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雁群南飞为意象,构建了一幅苍茫而深情的画卷。鸿雁"嗷嗷度烟景"的描写,既展现了迁徙的艰辛,又暗含了生命的壮美。烟景的朦胧与雁鸣的清晰形成感官上的对比,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诗歌的情感内核在于兄弟情谊与宦游之思的结合。"常怀稻粱惠"一句,表面写雁觅食,实则隐喻仕途奔波。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指出:"诗人以雁喻人,道出了为官者的共同命运——为生计所迫远离故土。"而"岂惮江山永"则透露出虽路途遥远却义无反顾的坚毅。

中间四句通过禽鸟意象的铺排深化主题:

  • "小大每相从"体现家族相依
  • "羽毛当自整"暗含修身自持
  • 双凫独鹤的对照,既写自然现象,又暗示兄弟离散

尾联"因书至梅岭"将物理空间与情感空间完美融合。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此句:"结句不着痕迹,而万里亲情已跃然纸上。"南飞的鸿雁成为情感信使,连接着南海与中原的两地相思。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双重抒情视角:既是兄长对宦游弟弟的牵挂,又借弟弟眼中之景反诉思念。这种"对写法"的运用,使情感表达更显深婉。正如现代学者傅璇琮所言:"诗人通过物象转换完成情感投射,使普通的咏物诗升华为动人的亲情赞歌。"

点评

此诗以雁阵南飞为引,托物言志,寄怀深远。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常怀稻粱惠'五字道尽羁宦之心,而'岂惮江山永'一转,骨力顿健,子昂(张九龄)咏物,每于淡处见真性情。"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尤为激赏中四句:"'小大相从'喻兄弟怡怡,'羽毛自整'示修身慎独,凫鹤之喻更见昼夜惕厉之心,曲尽宦游者立身待物之旨。"

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点出其章法之妙:"发端即摄全篇,北来之雁正喻二弟宦游之始;结语'因书梅岭',不粘不脱,岭南风物与雁字斜行融作一处,此等结法最是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