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秋色正渐渐漫过梅关古道,诗人独立庾岭之巅,望见雁阵排云而南,忽然想起远在南海为官的族弟。这是大唐开元年间某个清冷的清晨,张九龄的紫袍被山风轻轻掀起,袖间还沾着长安朝露的痕迹。
彼时岭南尚属烟瘴之地,而南海县更在五岭以南。诗人见群雁飞越千山而不辍,恰似二弟当年赴任时穿越梅岭的孤影。史载张九龄曾主持开凿大庾岭新路,这条连接中原与岭南的通道上,不知承载了多少士人的南迁之思。"嗷嗷度烟景"的雁鸣,分明是《诗经·小雅》中"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千年回响。
诗人以"常怀稻粱惠"暗喻兄弟相濡以沫的深情。考《曲江集》可知,其弟张九皋时任南海县丞,正是掌管粮赋之职。那"双凫侣晨泛"的典故,化自《后汉书》王乔飞凫入朝的传说,而"独鹤参宵警"则暗含陆机《叹逝赋》"顾鹤鸣而哀"的孤寂。两相对照间,既有对弟弟勤勉公务的期许,又流露出长兄如父的牵挂。
最耐人寻味的是末句"因书至梅岭"——梅岭作为南北分界,在唐代是贬谪文化的象征符号。但诗人反用其意,让雁足传书跨越这道心理屏障。据《广东通志》记载,张九龄家族本居韶州,其弟赴任南海实为衣锦还乡。这封以雁为媒的诗简,遂成为盛唐时期岭南士人用世精神的优雅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