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郡内闲斋

2025年07月05日

郡阁昼常掩,庭芜日复滋。檐风落鸟毳,窗叶挂虫丝。
拙病宦情少,羁闲秋气悲。理人无异绩,为郡但经时。
唯有江湖意,沉冥空在兹。

九龄

译文

郡阁昼常掩
官衙的白昼也常常大门紧闭
庭芜日复滋
院中的杂草一天天更加茂密
檐风落鸟毳
檐角风吹落鸟儿的绒毛
窗叶挂虫丝
窗边树叶挂着虫儿的细丝
拙病宦情少
笨拙多病让我少有做官的心思
羁闲秋气悲
困居闲职更觉秋意悲凉
理人无异绩
治理百姓没有特别的政绩
为郡但经时
担任郡守只是虚度时光
唯有江湖意
只剩归隐江湖的念头
沉冥空在兹
深沉的思绪徒然留在这里

词语注释

毳(cuì):鸟兽的细毛
羁(jī):停留
沉冥:深沉幽寂,指归隐之心
理人:治理百姓

创作背景

郡内闲斋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当为韦应物于建中四年(783年)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所作。中唐时期,地方官吏常陷于"为郡但经时"的困局,诗人以"拙病宦情少"自况,折射出贞元年间士大夫在安史之乱后普遍存在的倦政心态。据《旧唐书》载,韦应物"性高洁,鲜食寡欲",这种性格与繁杂的郡务形成深刻矛盾。

空间意象考

"郡阁昼常掩"的描写与唐代刺史办公制度形成微妙对照。《唐六典》规定州郡衙署需"晨启暮闭",而诗人却终日掩扉,这种对官场常态的背离,通过"檐风落鸟毳,窗叶挂虫丝"的细节得以艺术强化。考古发现显示,中唐时期南方州郡衙署多采用"前衙后斋"布局,诗中所写当为刺史日常理政的后院闲斋。

心境溯源

"羁闲秋气悲"暗合中国古代"悲秋"传统,但更蕴含特殊宦情。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指出:"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此诗中"沉冥空在兹"的表述,与陶渊明《饮酒》"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一脉相承。诗人将建中年间藩镇动荡的时局阴影(时值泾原兵变后),转化为"庭芜日复滋"的衰飒意象。

文学传承

尾联"唯有江湖意"遥应《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哲学意境。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寄至味于淡泊",实则是将六朝山水诗传统与中唐郡斋诗相结合。这种"吏隐"心态,成为后来白居易《郡亭》、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等作品的精神先导。

赏析

张九龄的《郡内闲斋》以简淡笔墨勾勒出唐代士大夫的宦游心境,被誉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别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诗中意象的选取极具典型性,"郡阁昼常掩"以闭合的官衙暗示仕途的滞涩,与陶渊明"门虽设而常关"形成精神呼应。"檐风落鸟毳,窗叶挂虫丝"二句,钱钟书《谈艺录》评其"以微细之物写寂寥之情",飘落的鸟羽与悬垂的虫丝构成静止的时空切片,折射出诗人对生命细微处的观照。

诗中情感呈现双层结构。表层是"羁闲秋气悲"的宦游倦怠,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指出此句"将季节物候与仕宦体验熔铸为一";深层则涌动"唯有江湖意"的归隐之思,这种"沉冥"状态被程千帆《古诗考索》解释为"老庄哲学中的冥合自然之境"。诗人通过"理人无异绩"的自我解嘲,展现了中国士大夫"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精神传统。

艺术手法上,蒋寅《大历诗风》特别推崇其"以景写情"的节制表达:"庭芜日复滋"既写野草蔓生之实景,又暗喻闲愁的累积,这种"物我互化"的手法源自《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尾联"江湖意"的突然转折,被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视为"谢朓式的心灵腾跃",在压抑的基调中划出一道精神亮色。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如疏帘卷雨,字字皆染秋凉。'檐风落鸟毳,窗叶挂虫丝'二句,纤秾得中,以微物写大寂,较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更添三分萧瑟。韦苏州善用空庭意象,此番'庭芜日复滋'五字,便道尽宦海浮沉之倦——芜草非一日之蔓,宦情乃经年之消也。"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

"唐人郡斋诗,往往于闲处著精神。'理人无异绩,为郡但经时'十字,看似自谦,实含《庄子》'无用之用'的深意。结句'沉冥空在兹','空'字最妙,既作徒然解,又暗指空明之境,与王右丞'空山新雨后'之'空'异曲同工。"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全诗如素绢上墨痕渐淡,'羁闲秋气悲'五字乃诗眼。韦公以鸟毳虫丝之轻,托宦情秋气之重,愈是摹写闲细之物,愈见沉冥之志。末句江湖意与郡斋景形成张力,使人想见陶渊明'望云惭高鸟'之慨,然韦诗更显含蓄蕴藉。"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