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发道中赠王司马兼寄诸公

2025年07月05日

昔岁尝陈力,中年退屏居。承颜方弄鸟,放性或观鱼。
曾是安疵拙,诚非议卷舒。林园事益简,烟月赏恒馀。
不意栖愚谷,无阶奉诏书。湛恩均大造,弱植愧空虚。
肃命趋仙阙,侨装抚传车。念行开祖帐,怜别降题舆。
谁谓风期许,叨延礼数殊。义沾投分末,情及解携初。
追饯扶江介,光辉烛里闾。子云应寂寞,公叔为吹嘘。
景物春来异,音容日向疏。川原行稍稳,钟鼓听犹徐。
林隔王公舆,云迷班氏庐。恋亲唯委咽,思德更踌躇。
徇义当由此,怀安乃阙如。愿酬明主惠,行矣岂徒欤。

九龄

译文

昔岁尝陈力,中年退屏居。
年轻时曾为国效力,中年后隐居乡野。
承颜方弄鸟,放性或观鱼。
闲时逗弄鸟儿为乐,随心观赏游鱼自得。
曾是安疵拙,诚非议卷舒。
安于自身笨拙本性,从未计较得失进退。
林园事益简,烟月赏恒馀。
园林生活越发简单,常有余暇赏雾观月。
不意栖愚谷,无阶奉诏书。
不料栖身在这愚谷,再无机会奉诏回朝。
湛恩均大造,弱植愧空虚。
皇恩浩荡如天普照,我似弱苗羞愧难当。
肃命趋仙阙,侨装抚传车。
整装奉命奔赴宫阙,暂借驿车踏上归途。
念行开祖帐,怜别降题舆。
感念设宴为我饯行,怜惜离别赠诗相送。
谁谓风期许,叨延礼数殊。
谁知往日君子之约,今日承蒙厚礼相待。
义沾投分末,情及解携初。
情义始于志趣相投,离愁此刻涌上心头。
追饯扶江介,光辉烛里闾。
众人江畔设宴相送,荣光照亮整个乡里。
子云应寂寞,公叔为吹嘘。
扬雄想必依然寂寞,却有崔瑗为他扬名。
景物春来异,音容日向疏。
春至景物已然不同,故人声貌日渐模糊。
川原行稍稳,钟鼓听犹徐。
平原行车渐趋平稳,钟鼓声里缓缓前行。
林隔王公舆,云迷班氏庐。
树林隔断权贵车驾,云雾遮掩班家宅院。
恋亲唯委咽,思德更踌躇。
思念亲人哽咽难言,感念恩德徘徊不定。
徇义当由此,怀安乃阙如。
追寻大义始于此心,贪图安逸从未有过。
愿酬明主惠,行矣岂徒欤。
但求报答明主恩惠,此去定当有所作为。

词语注释

屏居(bǐng jū):隐居
疵拙(cī zhuō):笨拙不完美
卷舒:比喻仕途的进退
湛恩(zhàn ēn):深厚的恩泽
弱植:比喻才能薄弱
仙阙:指皇宫
侨装:临时整装
祖帐:饯行的宴席
题舆:赠别诗文
风期:君子之约
投分:志趣相投
解携:离别
江介:江畔
里闾(lǐ lǘ):乡里
子云:指汉代扬雄
公叔:指崔瑗
班氏庐:指班固的宅院

创作背景

诗词《初发道中赠王司马兼寄诸公》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张九龄左迁荆州长史,离京赴任途中作此诗。时值盛唐转衰之际,宰相张九龄因直言进谏遭李林甫排挤,被贬出朝廷。此番外放,实为政治生涯重大转折。

历史经纬

  • 陈力屏居:首联"昔岁尝陈力,中年退屏居"暗指其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拜相至二十四年(736年)罢相的仕途起伏。时唐玄宗渐生怠政之心,九龄坚持"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制度,与李林甫集团矛盾日深。
  • 林园烟月:诗中"林园事简""烟月恒馀"等句,表面写闲适,实为政治失意后的自我宽慰。荆州任上,九龄确曾建"曲江别业",然《旧唐书》载其"虽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
  • 湛恩弱植:"湛恩均大造,弱植愧空虚"用曹植《求通亲亲表》典,既感皇恩浩荡,又自谦才薄。这种矛盾心态与《曲江集》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的忠君思想一脉相承。

诗艺特征

  • 赠答双关:题为赠王司马(疑为王维),实兼寄朝中故交。诗中"风期许""礼数殊"等语,既见君子之交,亦含政治隐喻。
  • 行旅书写:自"侨装抚传车"至"钟鼓听犹徐",以移步换景手法纪行。考《元和郡县图志》,自长安至荆州需经蓝田、商於古道,恰合"川原行稳"之描摹。
  • 比兴传统:"观鱼""弄鸟"化用《庄子·秋水》典,延续了初唐应制诗向盛唐抒情诗的转变。末联"愿酬明主惠"仍见"诗圣"杜甫所谓"独使至尊忧社稷"的士大夫情怀。

此诗可与其《感遇十二首》对读,同为张九龄"温柔敦厚而不愚"诗风的典范,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曲江诗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黜华存雅。"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诗人从庙堂退隐林泉的心路历程,展现了盛唐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点此作:"将宦海浮沉的感慨与林泉之思交织,在张说诗中别具一种冲淡之美。"

意象构建呈现双线并行的精妙格局:

  • "弄鸟""观鱼"的闲适意象与"仙阙""传车"的仕宦意象形成强烈反差,正如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所言:"张说善用物象对立表现内心矛盾,鸟鱼之乐恰是政治失意的补偿。"
  • "林隔王公舆,云迷班氏庐"二句,钱志熙《唐诗近体源流》释为:"以云雾阻隔象征仕隐抉择,班固的功业与班嗣的隐逸在此形成精神对话。"

情感脉络跌宕有致:

  • 开篇"陈力"与"屏居"的对举,暗含《论语》"陈力就列"的典故而反用之,周勋初《唐诗大辞典》指出:"此乃盛唐诗人特有的进退自如,将失意转化为审美的人生态度。"
  • 尾联"徇义""怀安"之辩,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解析:"张说将儒家义利之辨升华为诗意表达,'岂徒欤'三字尤见其用世之志未泯。"

诗中"湛恩均大造,弱植愧空虚"的自我剖白,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认为可与杜甫"葵藿倾太阳"并观:"皆展现士大夫对君恩的复杂心态,张说之愧正见其忠厚处。"而"景物春来异,音容日向疏"的时空感知,蒋寅《大历诗风》评为:"以自然恒常反衬人世变迁,后来刘长卿'春归在客先'殆出于此。"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政治挫折转化为审美体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总结道:"这种用山水疗愈仕途创伤的方式,开王维辋川诗先声,在盛唐诗歌史上具有范式意义。"诗人最终在"烟月恒馀"的林泉与"光辉烛闾"的功名间,寻得精神的平衡,这正是盛唐气象特有的恢弘与从容。

点评

此诗如清泉出涧,潺湲中自见深致。张九龄以"林园简事"写宦海抽身之洒脱,复以"烟月恒馀"状闲居适志之悠然,诚所谓"得陶潜之淡远,兼王维之空明"(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语)。其转折处尤见匠心,"不意栖愚谷"以下八句,将奉诏出山之忐忑与故旧饯别之温情交织,清人纪昀赞曰:"情文相生,顿挫有致,六朝骈俪之习至此尽化云霞"(《瀛奎律髓汇评》)。

诗中"子云寂寞"、"公叔吹嘘"之典,钱钟书《谈艺录》谓其"用事如盐着水,既显才学复见性情"。末段"徇义""怀安"之思,方东树《昭昧詹言》评为"忠厚悱恻,犹存《大雅》遗音",而"愿酬明主"结句,王夫之《唐诗评选》独赏其"怨而不怒,得风人温柔敦厚之旨"。全篇如素练横空,在初唐绮靡余风中自标清骨,贺裳《载酒园诗话》称其"以疏淡写沉郁,开韦苏州先河",可谓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