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贺给事尝诣蔡起居郊馆有诗因命同作

2025年07月05日

记言闻直史,筑室面层阿。岂不承明入,终云幽意多。
沉冥高士致,休浣故人过。前岭游氛灭,中林芳气和。
兹辰阻佳趣,望美独如何。

九龄

译文

贺给事尝诣蔡起居郊馆有诗因命同作
贺给事曾造访蔡起居的郊外别墅,因有诗作,命我一同唱和
记言闻直史,筑室面层阿。
听闻您直言敢谏,名留史册,如今筑屋于层叠山峦前。
岂不承明入,终云幽意多。
虽曾出入宫廷显贵之地,终究更爱这幽静闲适的意趣。
沉冥高士致,休浣故人过。
像隐士般沉静深邃的风度,闲暇时故友来访。
前岭游氛灭,中林芳气和。
山前的云雾渐渐消散,林中的花草香气正和煦。
兹辰阻佳趣,望美独如何。
今日却阻隔了这般雅兴,遥望美景,只能独自怅惘。

词语注释

层阿(céng ē):层叠的山峦。
承明:汉代宫殿名,此处借指朝廷。
沉冥:深沉幽寂,形容隐士风范。
休浣(xiū huàn):古代官员休假沐浴,指闲暇时光。
游氛:飘浮的云雾。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郊野的烟柳渐次浓翠,蔡起居那座掩映在终南山麓的郊馆,正迎来一年中最清雅的辰光。贺知章踏着铺满落英的石径造访时,檐角风铃正与山泉共鸣,恍若为这场文坛雅集预先调好了宫商。

这座层阿之上的精舍,原是蔡毋潜效法陶潜归隐之志所筑。史载这位开元十六年的进士,在秘书省校书郎任上便以"直史"闻名,却终究难舍林泉之癖。贺监驻足廊下,但见前岭游氛被山风拂散,中林芳气随竹露蒸腾,忽然领会了主人"岂不承明入,终云幽意多"的矛盾——那些在紫宸殿轮值的深夜,金銮烛影里摇曳的,何尝不是终南的月色?

当蔡氏取出记载着与王维、储光羲唱和的诗箧时,松窗外的夕照恰好漫过砚台。贺知章拈毫蘸墨的瞬间,忽然想起三年前在秘书监整理《文馆词林》时见过的南朝徐勉《和萧记室春日有所思》,此刻沉冥高士的幽致与休浣故人的温情,竟在千年后的盛唐诗笔下水乳交融。他写下"兹辰阻佳趣"时,西岭已升起第一颗星辰,那微光恰似开元盛世文人心头始终未泯的丘壑之思。

赏析

这首诗以隐逸之趣为骨,以山水清音为肉,构筑了一个超脱尘嚣的文人精神家园。首联"记言闻直史,筑室面层阿"暗用《汉书》典故,将蔡起居的郊居比作司马迁"藏之名山"的著述理想,层叠山峦既是实景又是精神屏障。正如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指出:"唐人郊居诗常通过地理空间的层递,象征仕隐双重身份的心理距离。"

颔联"岂不承明入,终云幽意多"采用转折句式,揭示出士人"身在魏阙,心在江湖"的矛盾心态。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联:"'承明'对'幽意',工整中见跌宕,正是盛唐文人典型的精神写照。"诗人通过"沉冥高士致"的意象,塑造出主人如魏晋名士阮籍般"沉冥独往"的风神,而"休浣故人过"又赋予隐逸生活以人间温情。

颈联的"前岭游氛灭,中林芳气和"堪称诗眼。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游氛灭'三字写尽山岚明灭之态,'芳气和'暗用《楚辞》香草意象,将隐士品格物化于自然。"这两句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的雾气消散与嗅觉的草木芬芳交织,形成多维度的山水体验。尾联"兹辰阻佳趣,望美独如何"化用谢灵运"佳期缅无像"句意,以阻隔之美创造审美距离,正如叶嘉莹所说:"唐人总能在不得中见得,在阻隔处见通。"

全诗在五言古体的框架下融入近体诗的声律之美,如"多""和""何"的押韵形成悠长的余韵。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特别指出此诗"将六朝山水诗的玄理转化为生活情趣,标志着盛唐山水诗的成熟"。诗中"幽意""沉冥"等语汇既承陶渊明之遗韵,又开王维辋川诗之先声,在唐代隐逸题材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幽澹之笔写高旷之怀,贺公此作如空谷幽兰,自吐芳冽。'沉冥高士致,休浣故人过'一联,尤见唐人五律神韵。"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道:"'前岭游氛灭,中林芳气和'十字,绘出天地清淑之气。上句有扫尽浮嚣之概,下句含孕万物生机,与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同一机杼。"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葛晓音教授指出:"此诗在结构上显隐相生,首联'记言''筑室'明写事由,颔联'岂不''终云'转折见志,颈联以人物活动点染意境,尾联'阻佳趣''望美'收束得怅惘而不失雅度,典型体现盛唐山水田园诗'外淡内丰'的美学特征。"

明末竟陵派诗人钟惺《唐诗归》特别推崇结句:"'兹辰阻佳趣,望美独如何',妙在不说不尽。贺监此时胸次,正如渊明'愿言蹑轻风'之意,而更以温厚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