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使还湘水》创作背景考略
唐开元年间,张九龄奉使南巡,自岭南北归途中,舟行至湘水流域,见楚地风物而感怀,遂作此诗。据《曲江集》及《旧唐书》载,九龄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因谏议不合,外放洪州都督,后转桂州都督兼岭南按察使。此诗或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年)前后奉召回京述职之际,时值夏末,舟楫缓行于湘楚之交。
诗中"归舟宛何处"四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湘江暮宿晨行的景致。烟村浦树,正是洞庭以南典型的江南意象,与《水经注·湘水》中"清照千丈,澄潭潋滟"的记载相合。"于役已弥岁"则暗合《毛传》"于,往也;役,行役"之解,道出经年宦游的疲惫。末句"乡郊尚千里"尤见深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距湘水确有千里之遥,而"夏云生"三字既应《荆楚岁时记》"夏云多奇峰"之景,又暗喻归程迢递如浮云变幻。
此诗承袭谢朓"天际识归舟"的笔意,却以唐人特有的疏朗气象,将羁旅愁思化入楚江平阔、夏云舒卷的时空之中,堪称盛唐山水行役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