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使还湘水

2025年07月05日

归舟宛何处,正值楚江平。夕逗烟村宿,朝缘浦树行。
于役已弥岁,言旋今惬情。乡郊尚千里,流目夏云生。

九龄

译文

归舟宛何处,正值楚江平。
归来的小船飘荡在何处?正遇上楚江风平浪静。
夕逗烟村宿,朝缘浦树行。
傍晚时在烟雾缭绕的村庄停泊,清晨又沿着江边的树木前行。
于役已弥岁,言旋今惬情。
在外服役已经整整一年,如今说起归乡心中满是欢喜。
乡郊尚千里,流目夏云生。
故乡的郊野尚有千里之遥,放眼望去夏日的云彩正缓缓升起。

词语注释

宛(wǎn):仿佛,好像。
逗(dòu):停留。
缘(yuán):沿着。
于役(yú yì):在外服役。
弥岁(mí suì):满一年。
言旋(yán xuán):说起归乡。
惬情(qiè qíng):心情愉快。
流目(liú mù):放眼望去。

创作背景

诗词《使还湘水》创作背景考略

唐开元年间,张九龄奉使南巡,自岭南北归途中,舟行至湘水流域,见楚地风物而感怀,遂作此诗。据《曲江集》及《旧唐书》载,九龄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因谏议不合,外放洪州都督,后转桂州都督兼岭南按察使。此诗或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年)前后奉召回京述职之际,时值夏末,舟楫缓行于湘楚之交。

诗中"归舟宛何处"四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湘江暮宿晨行的景致。烟村浦树,正是洞庭以南典型的江南意象,与《水经注·湘水》中"清照千丈,澄潭潋滟"的记载相合。"于役已弥岁"则暗合《毛传》"于,往也;役,行役"之解,道出经年宦游的疲惫。末句"乡郊尚千里"尤见深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距湘水确有千里之遥,而"夏云生"三字既应《荆楚岁时记》"夏云多奇峰"之景,又暗喻归程迢递如浮云变幻。

此诗承袭谢朓"天际识归舟"的笔意,却以唐人特有的疏朗气象,将羁旅愁思化入楚江平阔、夏云舒卷的时空之中,堪称盛唐山水行役诗的典范。

赏析

暮色中的归舟缓缓停泊在烟雾缭绕的村落旁,晨光里又沿着长满水岸的树林前行。这组镜头般的意象,被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誉为"以画境入诗"的典范——"楚江平"三字既写江面之阔,更暗含诗人历经漂泊后终得平静的心境。

"夕逗烟村宿"中"逗"字尤为精妙,清代学者黄生《唐诗摘钞》指出:"一'逗'字尽得风流,非止言暂泊,更见羁旅中偶然安顿的慰藉"。那缕缕炊烟与夏云形成时空呼应,近处的烟火气与远方故乡的云,在视线尽头交织成虚实相生的画卷。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所说:"流动的云成为乡愁的物质载体,将千里的距离压缩在转瞬即逝的云影变化中"。

"于役已弥岁"与"言旋今惬情"构成精工对仗,学者蒋寅在《大历诗风》中分析:"弥岁之长与惬情之暂形成张力,这种瞬间的安宁反而强化了长年行役的沧桑"。结句"流目夏云生"以动态凝视收束全篇,日本汉学家川合康三解道:"云的无定形特质,恰是诗人对归途既期待又忐忑的心理投射"。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情感表达的节制。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大历诗人善以疏淡笔写浓情,千里乡愁只托付给一片夏云,这等含蓄正是中国诗学的精髓所在"。那平静江面下暗涌的归思,在朝暮行止间,化作比湘水更绵长的诗意。

点评

此诗如湘水清波,自然流丽。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子寿(张九龄)此作,以澹远之笔写羁旅之思,'夕逗烟村'二句尤得画理,烟树迷离中自见宦游者从容之态。"

"归舟宛何处"一问,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发端空远,似答非答间,已见楚江浩渺之象。"而结句"流目夏云生",钟惺《唐诗归》叹其"悠然不尽,望乡之情俱在云气舒卷中"。

诗中"惬情"二字最堪玩味。陆时雍《诗镜总论》谓张诗"气度雍容,虽写行役之苦,终带台阁风度",此语正可作"于役已弥岁,言旋今惬情"之注脚——倦游将返,未至乡关已先展眉头,夏云千叠,不过归程点缀耳。

全篇不著一"愁"字,而迢递之思自现。贺裳《载酒园诗话》论张九龄诗"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此诗以简淡之语绘行程、抒归怀,恰似湘水烟波,看似平缓,深处自有暗流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