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余韵在,江陵秋色动客心。张九龄谪居荆州,正值开元盛世将倾未倾之际,这位"曲江风度"的缔造者,以《荆州作二首》剖白心迹,字里行间俱是盛唐名臣的孤忠与惘然。
史载开元二十四年,九龄因谏废牛仙客节度使事忤旨,更因《敕突厥可汗书》争议罢相,左迁荆州长史。彼时李林甫柄国,朝堂"口蜜腹剑"之风渐炽,诗人以"众口金可铄"暗讽时弊,用《韩非子》"三人成虎"典故,道尽孤臣孽子之困。"古剑徒有气"句,恰似其《感遇》诗中"草木有本心"的续章,一柄寒芒未试的龙渊,在秋霜里独自鸣啸。
诗中"明圣不世出"之叹,藏着对玄宗"渐肆奢欲"的隐忧。张说当年"文儒执政"的理想犹在耳畔,而九龄已见"翼亮非苟安"的危局。其自比"不材树",暗用《庄子·山木》典故,然"徇义在匹夫"的宣言,又分明是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骨。三载荆州任上,他主持开凿驿道、兴修水利,将"崇高自有配"的儒家信念化作了江汉平原的千里稻浪。
最堪玩味者,乃"千载一遭遇"与"往贤所至难"的矛盾交织。这位开元最后贤相,在江湖浩荡间回望长安,笔下既有屈原"荃不察余之中情"的郁结,又存王粲《登楼赋》的地理印记。荆州古城墙头的斑驳月色,就这样凝成了盛唐政治诗中最沉郁的转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