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忝官二十年尽在内职,及为郡尝积恋,因赋诗焉

2025年07月05日

江流去朝宗,昼夜兹不舍。仲尼在川上,子牟存阙下。
圣达有由然,孰是无心者。一郡苟能化,百城岂云寡。
爱礼谁为羊,恋主吾犹马。感初时不载,思奋翼无假。
闲宇常自闭,沉心何用写。揽衣步前庭,登陴临旷野。
白水生迢递,清风寄潇洒。愿言采芳泽,终朝不盈把。

九龄

译文

忝官二十年尽在内职,及为郡尝积恋,因赋诗焉
惭愧为官二十年,始终担任朝中职务,等到外放治理郡县时,心中积满留恋之情,因而写下这首诗。
江流去朝宗,昼夜兹不舍。
江水奔流不息,日夜不停地流向大海,如同诸侯朝见天子一般虔诚。
仲尼在川上,子牟存阙下。
孔子曾在河边感叹时光流逝,而子牟虽身在江湖,心却始终牵挂着朝廷。
圣达有由然,孰是无心者。
圣贤之人之所以通达事理,皆有其缘由,又有谁能真正做到无心无情呢?
一郡苟能化,百城岂云寡。
倘若能将一郡治理好,教化百姓,那么治理百城又有何难?
爱礼谁为羊,恋主吾犹马。
谁像祭祀时的羊一样热爱礼仪?我如同眷恋主人的马一般,始终心系朝廷。
感初时不载,思奋翼无假。
感叹当初未能施展抱负,如今想要振翅高飞,却已没有机会。
闲宇常自闭,沉心何用写。
闲居的屋宇常常紧闭,沉郁的心情又何必书写出来?
揽衣步前庭,登陴临旷野。
整理衣衫,漫步前庭,登上城墙,眺望辽阔的原野。
白水生迢递,清风寄潇洒。
清澈的江水蜿蜒流向远方,清风寄托着我洒脱的情怀。
愿言采芳泽,终朝不盈把。
多么希望能采摘到芬芳的香草,然而整整一天,却连一把也采不满。

词语注释

忝官:谦辞,表示自己能力不足却担任官职。
朝宗:诸侯朝见天子,此处比喻江水奔流不息,最终汇入大海。
仲尼:孔子的字。
子牟:战国时期魏国人,身在江湖却心系朝廷。
陴:城墙上的矮墙。
迢递:遥远的样子。
芳泽:芬芳的香草。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仕途轨迹与心境变迁
此诗当作于唐代诗人韦应物由中央郎官外放为州刺史之际。所谓"忝官二十年尽在内职",正与其天宝末年以三卫郎入仕,历官尚书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的仕宦轨迹相合。史载韦应物"性高洁,鲜食寡欲",然二十载台省生涯中,目睹代宗朝元载专权、藩镇跋扈之乱象,其"爱礼谁为羊"之叹,实暗含对礼崩乐坏时局的忧思。

外放心境的双重性
"及为郡尝积恋"道出复杂心绪:一方面,"恋主吾犹马"用《韩诗外传》"代马依北风"典故,流露对君王的眷恋;另一方面,"登陴临旷野"又展现挣脱台阁束缚的疏朗。这种矛盾心理恰反映唐代文官"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钱起诗)的典型心态——既怀庙堂之忧,又慕江湖之远。

哲学意蕴的渗透
"仲尼在川上"化用《论语》"逝者如斯"的哲思,"白水生迢递"暗合庄子"鱼相忘于江湖"的逍遥。诗人将儒家济世情怀("一郡苟能化")与道家出世理想("清风寄潇洒")熔铸一炉,形成"沉心何用写"的含蓄表达,这正是大历诗人"裁丽句以取适,翦浮华以入理"(皎然语)的创作特征。

地理空间的隐喻
诗中"江流""旷野""白水"等意象群,实对应其赴任滁州的地理空间。考《元和郡县志》滁州"西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七十里","临旷野"正写其"登琅琊山远眺"之实景。而"愿言采芳泽"之语,又与《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形成互文,共同构建了诗人"吏隐"的精神家园。

赏析

这首诗以江水奔流不息起兴,巧妙勾勒出诗人二十载宦海浮沉的心路历程。"江流去朝宗"的意象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自然永恒反衬人生短暂,暗含孔子'逝者如斯'的哲思",而"昼夜兹不舍"则被学者傅璇琮解读为"对仕途忠诚的隐喻,如同江水奔赴大海般执着"。

诗中"仲尼""子牟"的典故运用被霍松林教授盛赞为"双镜映照"——既展现儒家济世理想,又暗藏庄子江湖之思。这种矛盾心境在"爱礼谁为羊,恋主吾犹马"中得到深化,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此处"以羊喻礼之柔顺,以马比忠之炽烈,对仗中见赤忱"。

登高望远的场景构建极具张力。"揽衣步前庭"至"登陴临旷野"的连续动作,被叶嘉莹解析为"空间延展带动情感升华",而"白水生迢递"的苍茫景象,恰如莫砺锋所言"将宦游之思具象为绵延水脉"。末句"终朝不盈把"化用《诗经》典故,袁行霈认为此乃"以采撷不盈暗喻理想未竟,留下袅袅余韵"。

全诗情感脉络如钱志熙所述"从自省到豁达的完整弧光":前八句沉郁顿挫,中四句怅惘低回,末六句超然洒脱。这种"沉郁—飞扬"的情感节奏,恰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期士人精神的典型写照,彰显出"儒道互补"的深层文化心理。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此诗云:
"张九龄此作,以江流朝宗喻臣子恋阙,取譬精微。'仲尼''子牟'二典并用,见圣贤皆有所托,非无心者也。末段'登陴临野'之句,尤见孤臣去国之怀,清风白水间自有不可掩之惆怅。"

近代学者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评曰:
"曲江诗骨力沉雄而气象清远,此篇尤见其特色。'爱礼谁为羊,恋主吾犹马'十字,化用《论语》《楚辞》典故而浑融无迹,足见其'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之旨。"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葛晓音教授指出:
"该诗将宦海沉浮的复杂体验,转化为昼夜不息的江流意象。'闲宇常自闭'与'登陴临旷野'形成封闭与开放的张力结构,暗示诗人虽处江湖之远,仍存魏阙之思的士大夫精神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