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使还都湘东作

2025年07月05日

仓庚昨归候,阳鸟今去时。感物遽如此,劳生安可思。
养真无上格,图进岂前期。清节往来苦,壮容离别衰。
盛明非不遇,弱操自云私。孤楫清川泊,征衣寒露滋。
风朝津树落,日夕岭猿悲。牵役而无悔,坐愁只自怡。
当须报恩已,终尔谢尘缁。

九龄

译文

使还都湘东作
奉命返回都城湘东途中所作
仓庚昨归候,阳鸟今去时
昨日黄莺才归来报春,今日太阳鸟又匆匆飞离
感物遽如此,劳生安可思
万物变迁如此迅疾,劳碌人生怎不令人深思
养真无上格,图进岂前期
修养真性本无固定模式,谋求进取岂能预设轨迹
清节往来苦,壮容离别衰
高洁品行换来半生辛苦,强盛容颜终被离别摧残
盛明非不遇,弱操自云私
盛世并非没有机遇,只是我懦弱的操守过于自我
孤楫清川泊,征衣寒露滋
一叶孤舟停泊在清澈的江边,旅人的衣衫沾满寒凉的露水
风朝津树落,日夕岭猿悲
晨风吹落渡口的树叶,暮色中山猿声声哀啼
牵役而无悔,坐愁只自怡
身负使命却无怨无悔,独坐愁思反觉心境安宁
当须报恩已,终尔谢尘缁
待到报效完君恩,终将告别这俗世尘缘

词语注释

仓庚(cāng gēng):黄莺的别称
阳鸟(yáng niǎo):古代指鸿雁,此处借指太阳(传说日中有三足乌)
遽(jù):突然、急速
尘缁(chén zī):黑色尘土,比喻俗世

创作背景

轻舟溯湘水,诗心寄乱离。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江陵陷落的烽烟灼伤了南朝文人的眉睫,庾信以《使还都湘东作》在历史的褶皱间题写士人进退的永恒命题。

政治寒潮中的候鸟
"仓庚昨归候,阳鸟今去时"的比兴背后,是西魏铁骑踏碎江陵城的残酷现实。据《周书·文帝纪》载,江陵破后"俘其百官及士民以归",诗人作为湘东王使者北返,恰似被迫迁徙的候鸟,在"风朝津树落,日夕岭猿悲"的萧瑟中,完成了一场从庙堂到羁旅的坠落。

六朝士人的精神困境
"养真无上格,图进岂前期"道出建康士族在侯景之乱后的集体焦虑。颜之推《观我生赋》所述"百官流散"的境况,在此化作"壮容离别衰"的具象。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评此诗"有黍离之悲",正是对"清节往来苦"中那份士节与生存矛盾的精微捕捉。

玄言诗脉的当代回响
"当须报恩已,终尔谢尘缁"的结语,暗合东晋支遁《咏怀诗》"踟蹰观象物,未始见全牛"的玄理。但在寒露沾衣的实景中,庾信将郭象"适性逍遥"的哲学,转化为"牵役而无悔"的现世担当,这种思想转变恰如钱钟书《谈艺录》所指"南北朝诗风嬗变之关键"。

征衣上的露珠映照着建康宫阙最后的夕照,诗人的笔墨在历史断层处生长出新的美学维度——当政治理想成为"孤楫清川"上的倒影,文学反而获得了超越时代的重量。

赏析

这首诗以候鸟迁徙起兴,勾勒出一幅流动的时空画卷。"仓庚"与"阳鸟"的意象形成时间闭环,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评点:"鸟去鸟来间,见岁月如流,人生逆旅",道出诗人对生命倏忽的惊觉。"清川孤楫"与"寒露征衣"的冷色调组合,被沈德潜《唐诗别裁》誉为"十字写尽宦游况味",薄雾中的行舟既是实景,又隐喻着仕途的孤独漂泊。

诗中情感呈现螺旋式递进。从"劳生安可思"的 existential 式诘问,到"壮容离别衰"的具象化衰老恐惧,再到"风朝津树落,日夕岭猿悲"的视听交响——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特别激赏此联:"暮猿朝树之悲,非经行万里者不能道"。诗人将楚辞"猿啾啾兮狖夜鸣"的传统意象,转化为更具时空张力的画面。

"牵役而无悔"的 paradox 式表白堪称诗眼。钱钟书《谈艺录》指出此句"外柔内刚,似屈实伸",看似妥协的宦游叙事下,藏着"报恩终尔"的士人精神。尾句"谢尘缁"用《文选》"濯缨沧浪"典故,吴小如《诗词札丛》解为"以道家的出世姿态完成儒家的入世担当",这种精神悖论恰恰构成盛唐士大夫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全诗在技术层面展现六朝余韵与盛唐气象的交融。颔联"养真无上格,图进岂前期"采用《文心雕龙》推崇的"反对"修辞,而"津树落"与"岭猿悲"的空间对仗,则预示了后来杜甫"星垂平野阔"的句法革命。日本学者兴膳宏在《异域之眼》中特别关注此诗"将谢朓的清丽与陈子昂的刚健熔于一炉",堪称初盛唐过渡期的典范文本。

点评

此篇《还都湘东作》以清丽之笔写宦游之思,字字含霜,句句带露,实乃六朝骈俪文中之逸品。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尝言:"江文通(江淹)之诗,如残雪在地,月光穿隙,自有一种清冷孤诣处",此评移用于斯作亦恰如其分。

"风朝津树落,日夕岭猿悲"二句,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有我之境"时曾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此处风树岭猿,尽是羁旅愁容。而"牵役而无悔,坐愁只自怡"十字,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赞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得《离骚》之遗韵"。

末句"当须报恩已,终尔谢尘缁",民国诗家陈衍于《石遗室诗话》中特别标举:"江郎才未尽时,往往有此等超拔之思,似陶令《归去来》而更具锋棱"。全篇将宦海沉浮与林泉之志打成一片,正如朱光潜《诗论》所言:"最高远的境界往往从最沉痛的经验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