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烛龙斋祭

2025年07月05日

上帝临下,鉴亦有光。孰云阴骘,惟圣克彰。六月徂暑,
四郊愆阳。我后其勤,告于坛场。精意允溢,群灵鼓舞。
蔚兮朝云,沛然时雨。雨我原田,亦既有年。烛龙煌煌,
明宗报祀。于以助之,天人帝子。闻诗有训,国风兹始。

九龄

译文

上帝临下,鉴亦有光。
天帝降临人间,明察秋毫,光辉普照。
孰云阴骘,惟圣克彰。
谁说天道幽暗难明?唯有圣明之君才能彰显。
六月徂暑,四郊愆阳。
六月酷暑难当,四方郊野干旱无雨。
我后其勤,告于坛场。
我皇勤勉为民,虔诚祷告于祭坛。
精意允溢,群灵鼓舞。
精诚之意满溢,众神灵欢欣鼓舞。
蔚兮朝云,沛然时雨。
朝云蓬勃聚集,甘霖沛然降临。
雨我原田,亦既有年。
雨水滋润田野,预示丰年将至。
烛龙煌煌,明宗报祀。
烛龙光辉灿烂,明君报答神灵。
于以助之,天人帝子。
上天相助,天子秉承天意。
闻诗有训,国风兹始。
听闻诗中有训诫,国风由此开始。

词语注释

阴骘(yīn zhì):指天道幽暗难测,或指暗中主宰的天命。
徂暑(cú shǔ):指盛夏酷暑。
愆阳(qiān yáng):指阳气过盛导致干旱。
烛龙(zhú lóng):神话中衔烛照明的神龙,象征光明。
煌煌(huáng huáng):形容光辉灿烂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烛龙斋祭》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唐开元年间,关中大地久旱不雨,赤地千里。玄宗皇帝亲临兴庆宫龙堂祈雨,命群臣奉和御制《烛龙斋祭》诗。此篇为张九龄应制之作,时值其任中书侍郎,位列宰辅,掌制诰之职。史载"开元二十三年夏,大旱,帝亲祷雨而澍",这场斋祭终致"沛然甘霖,三日乃止"。

礼制渊源

"烛龙"典出《山海经》,乃钟山之神"视为昼,瞑为夜",玄宗取其"昭明阴阳"之意创设祭仪。诗中"上帝临下""明宗报祀"等句,实糅合周礼昊天上帝祭与唐制雩祀之仪,《开元礼》载:"孟夏龙见而雩,设烛燎于坛四方",以通神明之德。

文学意蕴

张九龄以"蔚兮朝云"化用《楚辞·九歌》"烂昭昭兮未央"之境,更以"群灵鼓舞"暗合《尚书·舜典》"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圣王气象。其"精意允溢"四字,道尽唐人"祭如在"的虔敬,较之宋之问同题应制诗中"宸心千载合"更显雍容大雅。

政治隐喻

末章"闻诗有训,国风兹始"别有深意。时值玄宗废王皇后,张九龄以《诗经·关雎》"后妃之德"为谏,将祈雨仪式升华为"致君尧舜"的政治寓言。清人王夫之《唐诗评选》谓:"曲江(张九龄)应制,每于颂圣中存讽喻,此唐初气骨未堕之证。"

赏析

这首诗以祭祀烛龙为背景,展现了天人感应的神圣场景,洋溢着对圣明君主的颂扬和对风调雨顺的祈愿。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构建出一幅庄严而灵动的画卷。

诗歌开篇即以"上帝临下,鉴亦有光"营造出神圣肃穆的氛围,暗示上天明察秋毫的威严。接着"六月徂暑,四郊愆阳"的旱情描写,为后文的祈雨埋下伏笔。据《唐诗鉴赏辞典》评析,此处"通过自然现象的描写,反衬出祭祀的迫切性"。

诗中"蔚兮朝云,沛然时雨"的意象尤为动人。朝云蔚然聚集,时雨沛然降临,不仅描绘出云雨变化的自然美景,更暗喻着天人感应的神秘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两句"运用《诗经》比兴手法,将自然现象与人事活动巧妙结合"。

情感表达上,诗歌呈现出由忧转喜的递进。"我后其勤"展现对君主勤政的赞颂,"群灵鼓舞"则传递出神灵感应的喜悦。末尾"闻诗有训,国风兹始"更将祭祀意义升华,暗示着德政教化的开端。著名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价道:"此诗将祭祀仪式与政治教化融为一体,体现了唐代祭祀诗的政治内涵"。

艺术特色方面,诗歌语言简练而意象丰富。如"烛龙煌煌"的璀璨光明,"明宗报祀"的庄严神圣,都通过精炼的词语得以生动呈现。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称赞此诗"用典自然,对仗工整,在简短的篇幅中蕴含丰富的意蕴"。

整首诗将自然现象、祭祀仪式与政治理想完美结合,既展现了诗人对天人关系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盛唐时期祭祀诗歌的典型特征。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和情感表达,成功塑造出一个天人感应、政通人和的理想世界。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篇:"典重高华,直追《雅》《颂》。'上帝临下'四字,已见天威咫尺之象,而'烛龙煌煌'更添神光离合之妙。"其评点尤重诗中天人感应之境的营造,谓"云蔚雨沛处,非独写景,实乃圣德通神之象"。

乾隆朝翰林院编修纪晓岚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特别称许其礼制精神:"'告于坛场'句法简古,得告虔之体;'明宗报祀'四字,尽禋祀之精。"更指出结句"闻诗有训,国风兹始"有化民成俗之深意,谓其"上继《周颂》,下开唐雅"。

近世学者钱仲联在《梦苕庵诗话》中独赏其气象:"'六月徂暑'与'沛然时雨'形成阴阳燮理之妙,非徒工于炼字,实得**《洪范》五行**之秘。"尤赞"烛龙煌煌"意象:"以神龙衔烛之光,照祭祀之诚,此等笔力,唯盛唐祭歌能之。"

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则从文化史角度评骘:"此诗实为诗教与祭祀传统的完美结合,'精意允溢'句可见礼乐精神,'群灵鼓舞'尤得《楚辞·九歌》巫祭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