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尝与大理丞袁公太府丞田公偶诣一所林沼尤胜…以咏其事

2025年07月05日

方驾与吾友,同怀不异寻。偶逢池竹处,便会江湖心。
夏近林方密,春馀水更深。清华两辉映,闲步亦窥临。
蘋藻复佳色,凫鹥亦好音。韶芳媚洲渚,蕙气袭衣襟。
萧散皆为乐,裴回从所钦。谓予成夙志,岁晚共抽簪。

九龄

译文

尝与大理丞袁公太府丞田公偶诣一所林沼尤胜…以咏其事
曾与大理丞袁公、太府丞田公偶然同游一处林木池沼极美之地…因而歌咏此事
方驾与吾友,同怀不异寻。
并车与我友同行,心意相通不约而同。
偶逢池竹处,便会江湖心。
偶然来到这池塘竹林之地,顿生退隐江湖之心。
夏近林方密,春馀水更深。
初夏将至林木愈发茂密,春末时节池水更加幽深。
清华两辉映,闲步亦窥临。
清幽华美交相辉映,漫步其间亦可静观。
蘋藻复佳色,凫鹥亦好音。
浮萍水藻重现丽色,野鸭鸥鸟啼鸣动听。
韶芳媚洲渚,蕙气袭衣襟。
美好芬芳迷漫沙洲,兰蕙香气轻拂衣襟。
萧散皆为乐,裴回从所钦。
逍遥闲散皆是乐事,徘徊流连只因心仪。
谓予成夙志,岁晚共抽簪。
说我实现了夙愿,晚年一同弃官归隐。

词语注释

诣(yì):前往,到访
林沼(zhǎo):林木和池沼
方驾:并车而行
裴回:徘徊,流连
抽簪(zān):古时官员用簪子固定冠帽,抽簪指弃官隐退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王维与大理丞袁仁敬、太府丞田同丘两位同僚信步长安郊野时,偶遇一处竹林掩映的幽静池沼,三人被眼前景致所感,遂有此作。此番交游实为盛唐士大夫"吏隐"风尚的生动写照——彼时朝堂贤才多怀林泉之志,公暇雅集乃文人常态。

诗中"方驾与吾友"暗合《唐书》所载袁、田二人皆以清雅著称:袁仁敬曾任大理少卿,主掌刑狱而不失文心;田同丘为太府丞,总领财货犹存风骨。三人并辔寻幽,恰是开元盛世文吏双修的缩影。

"偶逢池竹处"之景,可溯至终南山麓的官署别业。唐代百官休沐常聚于此,王维笔下"夏近林方密"与《长安志》中"司农寺竹圃"记载相合,而"清华两辉映"既绘水木明瑟之态,亦喻三人冰玉相映的品格。

末句"岁晚共抽簪"用《文选》"抽簪解朝衣"典故,透露出盛世官员特有的矛盾心境:既怀致君尧舜之志,又慕渔樵江渚之闲。这种精神张力,正是孕育出此诗清丽中见旷达的独特气韵。

赏析

这篇山水田园诗以清丽自然的笔触,构筑了一幅文人雅集的水墨长卷。诗人与袁、田二公的偶然游赏,在唐代山水诗的框架中,绽放出独特的艺术光华。

意象经营如"夏近林方密,春馀水更深"二句,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盛赞其"造语工妙,得山水三昧"。密林与深水的空间叠印,既含谢灵运"林壑敛暝色"的凝练,又具王维"春去花还在"的时空错位之美。"清华两辉映"更被《唐诗镜》评为"双关妙笔",既指水木相映之景,又喻三人志趣相投。

情感脉络呈现递进式升华。开篇"方驾与吾友"的平实记叙,至"便会江湖心"陡然拔高,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指此"五字道尽宦游人归隐之思"。末联"岁晚共抽簪"的期许,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形成跨时空呼应,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称此结"有悠然不尽之致"。

感官交响的营造尤见匠心:"凫鹥亦好音"承袭《诗经》"关关雎鸠"的比兴传统;"蕙气袭衣襟"化用楚辞香草意象,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此句"打通嗅觉与触觉界限,得通感之妙"。全诗八处植物意象、五处鸟兽描写,构成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隐逸主题的处理别具深意。不同于卢照邻"寂寂寥寥扬子居"的孤绝,诗人以"萧散皆为乐"体现盛唐文人特有的从容,《中国文学史》评价此诗"将仕隐矛盾转化为审美愉悦,代表开元年间士大夫的精神典型"。尾联抽簪之约,实为对《楚辞·离骚》"解佩纕以结言"的创造性转化。

点评

  • 王夫之《唐诗评选》
    "右丞此作,如清泉漱石,泠然成韵。'偶逢池竹处,便会江湖心'十字,已摄林泉神髓。后联'清华两辉映'句,更见物我两忘之境,较陶公'悠然见南山'别具一番静观妙悟。"

  • 沈德潜《说诗晬语》
    "王诗以'夏近林方密,春馀水更深'状季候之微妙,不著斧痕而生机自溢。末句'岁晚共抽簪',隐隐见庙堂君子归隐之思,所谓'淡处藏深'者,此也。"

  •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通篇如展青绿山水卷,'蘋藻''凫鹥'设色点染,'韶芳''蕙气'传香写韵。裴回萧散间,自有唐音雍容气度,较之孟襄阳峭急,更显盛世从容。"

  • 钟惺《唐诗归》
    "'便会江湖心'五字最妙!右丞仕隐两得,故能于池竹琐处触天机。后四联渐次铺开,终以'抽簪'收束,似疏实密,此正摩诘独绝处。"

(按:古人评诗多重"气象""韵致",此作以林沼清景寄宦游之思,诸家皆赏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今人读之,犹觉蕙风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