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王维与大理丞袁仁敬、太府丞田同丘两位同僚信步长安郊野时,偶遇一处竹林掩映的幽静池沼,三人被眼前景致所感,遂有此作。此番交游实为盛唐士大夫"吏隐"风尚的生动写照——彼时朝堂贤才多怀林泉之志,公暇雅集乃文人常态。
诗中"方驾与吾友"暗合《唐书》所载袁、田二人皆以清雅著称:袁仁敬曾任大理少卿,主掌刑狱而不失文心;田同丘为太府丞,总领财货犹存风骨。三人并辔寻幽,恰是开元盛世文吏双修的缩影。
"偶逢池竹处"之景,可溯至终南山麓的官署别业。唐代百官休沐常聚于此,王维笔下"夏近林方密"与《长安志》中"司农寺竹圃"记载相合,而"清华两辉映"既绘水木明瑟之态,亦喻三人冰玉相映的品格。
末句"岁晚共抽簪"用《文选》"抽簪解朝衣"典故,透露出盛世官员特有的矛盾心境:既怀致君尧舜之志,又慕渔樵江渚之闲。这种精神张力,正是孕育出此诗清丽中见旷达的独特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