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2025年07月05日

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
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
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
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
山川勤远略,原隰轸皇情。
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
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
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
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
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

九龄

译文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奉和圣命送别尚书燕国公远征朔方
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
朝廷重臣肩负使命出征,庙堂谋略意在止息干戈。
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
上天赐予他三公高位,他必如万里长城守护边疆。
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
北方战事刚平息,河西又暂举战旗。
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
恩宠赏赐来自皇宫,荣耀光辉离京远行。
山川勤远略,原隰轸皇情。
跋涉山川为国远谋,平原低地牵动帝王心。
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
为他奏响薰风之曲,又在宝剑上刻下威名。
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
听闻威名六郡臣服,预计不久平定四方。
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
如仲山甫般速归,似张良再建奇功。
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
凯旋钟声即将响起,归途岂会艰难漫长。
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
何时驷马载君归?吾皇正盼脚步声。

词语注释

偃革(yǎn gé):停息战争,收起兵器。
轸(zhěn):悲痛,此处引申为牵挂。
衽席(rèn xí):卧席,此处代指归途。
四牡(sì mǔ):四匹公马,指代马车。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春,大唐王朝的西北边陲风云暗涌。玄宗皇帝于兴庆宫中凝视着朔方军报,指尖掠过陇右地图的褶皱,忽然掷下朱笔,诏令尚书燕国公张说总领朔方军务。这一决策背后,是河西九曲之地新附吐蕃的动荡,更是帝国对"偃革休兵"的深层渴望——诗人王维敏锐捕捉到这一历史瞬间的张力,在长安柳色初新的官舍中,提笔写就了这首气象恢宏的奉和之作。

诗中"庙算在休兵"五字,暗合玄宗《送张说巡边》御制诗中"三军临朔野,驷马即戎行"的帝王心术。彼时大唐虽国力鼎盛,然玄宗已从开元初年的锐意进取转向"务在安边"的战略守势。张说作为"文士统帅"的代表,曾于开元十年以朔方节度使身份主持河曲六州胡人安置,此番再度出镇,实为以怀柔之策实现"朔南方偃革"的政治隐喻。

玉门关外的沙尘与大明宫中的薰琴在诗行间奇妙交融。当"光华出汉京"的仪仗穿过长安春色,王维以"山甫归应疾"的典故,将周宣王时仲山甫城齐的史诗感注入当下。那些鎏金错彩的字句背后,是盛唐文人对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投射——正如河西走廊上正在发生的真实故事:张说尚未抵达朔方,吐蕃贵族已闻风请降,历史的戏剧性与诗歌的预言性在此完美重叠。

御案前的墨迹未干,帝国的边疆叙事已悄然改写。这首诞生在开元盛世黄金时代的奉和诗,恰似一面菱花铜镜,既映照着"衽席岂难行"的从容自信,也折射出"吾君忆履声"的微妙忧思。当张说的车驾消失在渭城朝雨中,王维不知道的是,这首看似应制的作品,将成为盛唐边塞诗中最耐人寻味的政治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典雅的笔调,描绘了燕国公奉诏出征朔方的盛大场景,展现了盛唐时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群和精巧的用典,将朝廷重臣的威严气度与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完美融合。

诗歌开篇即以"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的庄重笔触,凸显出此次军事行动的正统性与神圣性。"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的工整对仗,既写出燕国公位极人臣的尊贵地位,又暗喻其如长城般守护边疆的使命。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此联"以天象喻人事,将星象学与政治隐喻巧妙结合",体现了张说诗歌"气象宏阔"的特点。

中段"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的时空对照极具张力,通过"偃革"与"扬旌"的意象对比,既暗示战争与和平的交替,又彰显朝廷恩威并施的统治智慧。而"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二句,以仙宫喻皇宫,以汉京代长安,在空间转换中营造出神圣庄严的氛围。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将现实场景神话化处理,是盛唐应制诗特有的恢弘气度"。

诗歌后段转入抒情,"山川勤远略,原隰轸皇情"通过拟人手法,使山河大地都承载着帝王忧思。其中"薰琴""宝剑"的意象组合尤为精妙,钱钟书《谈艺录》认为这是"文武之道"的诗意呈现:"薰琴象征文治教化,宝剑代表武功威慑,二者相得益彰,正是开元盛世的精神写照。"结尾"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化用《诗经》典故,以君臣相得的温馨画面收束全篇,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盛赞此结句"将政治叙事转化为情感叙事,在庄严中见温情"。

全诗情感脉络由雄壮渐入深沉,既有"闻风六郡伏"的豪迈自信,又有"原隰轸皇情"的细腻关怀。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善用空间拓展手法,从仙禁到汉京,从河右到朔南,构建起宏大的叙事格局。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正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言:"通过具体仪仗的描写折射整个盛唐气象,是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共鸣。"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气象宏阔而措辞精警,'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二句,骨力雄浑,直追盛唐边塞气象。末联'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以柔笔收刚气,深得《诗经·小雅》遗韵。"

清代学者沈德潜于《唐诗别裁》评点:"张说此作,最得奉和体要。'山川勤远略,原隰轸皇情'十字,既见庙堂之重,复含忧边之思。其用典如'薰琴''宝剑',不露斧凿而自显雍容,真台阁气象也。"

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在《唐宋名家词选》附评中特别指出:"'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一联,化用《汉书》典故如盐着水。对仗中见流动之势,严整处含飞动之姿,此燕公精于律对之明证。结句暗用'履声窣窣'典故,将君臣相得之情写得含蓄蕴藉。"

当代文学史家袁行霈教授在《中国文学史》中分析:"此诗完美平衡了应制诗的庄重与边塞诗的豪迈。'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以地理对仗构成时空张力,'山甫''留侯'之典的运用,既符合宰相身份,又暗含诗人对功成身退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