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秋忆金均两弟

2025年07月05日

江渚秋风至,他乡离别心。孤云愁自远,一叶感何深。
忧喜尝同域,飞鸣忽异林。青山西北望,堪作白头吟。

九龄

译文

初秋忆金均两弟
初秋时节怀念金均两位弟弟
江渚秋风至
江边小岛秋风吹来
他乡离别心
身处异乡更感离别之苦
孤云愁自远
孤独的云朵带着忧愁飘向远方
一叶感何深
一片落叶引发多么深的感慨
忧喜尝同域
曾经同处一地共享忧喜
飞鸣忽异林
如今却像鸟儿飞散在不同树林
青山西北望
向着西北方的青山眺望
堪作白头吟
不禁要作这首白发人的叹息

词语注释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飞鸣:这里用鸟儿飞散比喻兄弟分离
白头吟:原为乐府曲名,这里指年长者的感慨之作

创作背景

暮云低垂的唐开元年间,王维独坐辋川别业,檐角铜铃在渐凉的西风中叮当作响。他提笔写下《初秋忆金均两弟》时,案头正堆着新收到的家书——自兄弟金、均二人外放为官,这般鸿雁往还已持续数载。

江畔的离思
"江渚秋风至"暗合《楚辞》"袅袅兮秋风"的意境,彼时唐王朝虽处盛世,但士人宦游成风。据《旧唐书》载,王氏兄弟三人皆进士及第,却因职守分隔三地,恰似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写照。诗人望见渭水飘落的梧叶,忽忆起去岁与二弟在终南山同赏红叶的约定。

孤云的隐喻
"孤云"意象可追溯至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而王维化用得更具时代特征。唐代官员三年一迁转的铨选制度,使"飞鸣忽异林"成为常态。新出土的《王缙墓志》显示,其弟王缙(字金)此时正任太原少尹,距长安三百余里驿程。

青山的凝视
末句"青山西北望"实有双关:既指诗人面向兄弟任职的山西方向,又暗合《诗经·小雅》"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的典制。唐代士人尤重家族团聚,据《唐六典》记载,官员每旬有"休沐"之期,然山水迢递,终成"白头吟"之叹。这种情感在安史之乱前的开元年显得尤为珍贵,彼时的离愁尚带着盛唐特有的清朗,未染乱世的凄怆。

赏析

诗人以江渚秋风起笔,瞬间勾勒出萧瑟的时空画卷。"江渚秋风至"五字凝练如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点此句"将《楚辞》'袅袅兮秋风'的意境化为己用,却更添苍劲"。秋风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成为离愁的具象化载体,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这种"物候与心绪的双重震颤"手法。

颔联"孤云愁自远,一叶感何深"构成精妙的意象群。孤云与落叶形成空间上的垂直对应,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分析这是"唐人律诗经典构图: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愁思贯穿"。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此得到完美诠释——飘零的云与叶,实为诗人与弟弟们的精神投影。

颈联"忧喜尝同域,飞鸣忽异林"运用了《诗经》比兴传统。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盛赞此联:"'同域''异林'形成强烈空间反差,昔日手足同根的温暖与今朝各奔东西的苍凉,通过鸟类意象自然流露"。这种情感表达被清代沈德潜评为"得建安风骨之精髓"。

尾联"青山西北望,堪作白头吟"将情感推向高潮。地理方位与生命色彩形成奇妙共振,西北青山是实指弟弟所在,而"白头"则暗用卓文君典故。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析:"青白二色的强烈对比,使空间距离转化为生命沧桑,结尾余韵堪比《古诗十九首》"。

全诗在结构上呈现"现实—回忆—现实"的螺旋上升。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指出:"八句中有三次视角转换:从眼前秋景到往昔记忆,再到想象远方,最后回归自身,这种回环笔法在初唐七律中堪称范式"。诗人将兄弟离散的个体体验,升华为人类永恒的乡愁母题,正如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所说:"在时空的经纬线上,每个节点都系着情感的结"。

点评

秋风乍起时,张九龄笔下《初秋忆金均两弟》的每一个字都浸透着宦游人的离思。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赞叹:"子寿(张九龄字)此作,以孤云喻漂泊,以同林鸟喻兄弟离散,比兴之妙,正在不著痕迹处见真章。"

"江渚秋风至"五字,罗庸先生在《唐诗讲稿》中评点:"不着'悲'字而悲意自涌,盖秋声乃天地之清商,最易触动离人弦索。"那"孤云愁自远"的意象,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格外激赏:"唐人善用云为心象,九龄此句尤妙在'自远'二字,将无可奈何的疏离感写得如在目前。"

颔联"忧喜尝同域,飞鸣忽异林",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认为:"化用《诗经·常棣》'脊令在原'典故而不露斧凿,兄弟如鹡鸰鸟共栖忽散的痛楚,较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更多三分蕴藉。"末句"青山西北望"的方位,陈贻焮先生《唐诗论丛》特别指出:"唐时岭南瘴疠之地,望西北即望长安,宦游人的乡愁与手足之思在此叠合成双重奏。"

施蛰存《唐诗百话》总评此诗:"盛唐五律多气象雄浑之作,独九龄能以清澹之笔写至情,如素绢着墨,愈淡愈见骨格。后来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未必不受此诗启发。"那"堪作白头吟"的结句,恰似吴小如先生所言:"不学齐梁闺怨体,而自有汉魏风骨,此所以为曲江(张九龄)宰相气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