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通化门外送别

2025年07月05日

屡别容华改,长愁意绪微。义将私爱隔,情与故人归。
薄宦无时赏,劳生有事机。离魂今夕梦,先绕旧林飞。

九龄

译文

通化门外送别
在通化门外与你道别
屡别容华改
一次次分别,容颜已渐渐改变
长愁意绪微
长久的忧愁让心绪变得微弱
义将私爱隔
道义将私情阻隔
情与故人归
深情却与故人一同归去
薄宦无时赏
官职卑微,无暇欣赏美景
劳生有事机
劳碌的生活总有琐事牵绊
离魂今夕梦
今夜梦中,离别的魂魄
先绕旧林飞
会先飞回那片熟悉的树林

词语注释

容华:容颜、容貌。
意绪:心绪、情绪。
薄宦:官职卑微,仕途不顺。
劳生:劳碌的生活。
离魂:指因离别而神思恍惚的精神状态。

创作背景

通化门外,长安城的暮色正缓缓垂落。这座始建于隋、扩建于唐的巍峨城门,见证了无数离人泪——彼时东行者多由此启程,沿着灞桥柳色,踏入未知的迢递征途。张九龄此诗当作于开元年间某个秋日,墨迹未干的纸笺上,尚能触摸到盛唐气象下文人特有的矛盾心绪。

史载唐玄宗曾在此门亲送张说赴朔方军,可见此地送别仪典之重。诗人笔下"屡别容华改"的喟叹,恰与《通典》记载"凡百官辞朝,皆于通化门外置酒"的隆重形成微妙反差。那些金樽绮筵终将冷却,唯余离人看着彼此鬓角新生的白发。唐代职官制度中的"薄宦"困境在此显现——诗人以侍读学士的清要身份,却仍要面对"无时赏"的俸禄之薄与"有事机"的案牍之劳。

"离魂今夕梦"的缱绻,暗合了唐代盛行的魂梦观念。《太平广记》载开元中多有离人托梦的故事,而"旧林"意象更源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张九龄手中化作对岭南故乡的凝望。一管狼毫在长安暮鼓声中提起,墨色里沉淀着整个时代文人的集体无意识——他们既怀抱"义将私爱隔"的儒家担当,又难舍"情与故人归"的庄老之思,恰如通化门外的车辙,深深碾过盛唐的土地,留下永远无法弥合的裂痕。

赏析

通化门外的一场送别,被诗人凝练成五言律诗中的永恒瞬间。首联"屡别容华改,长愁意绪微"以时光为轴,道出离别对身心的双重侵蚀。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指出的:"'容华改'与'意绪微'形成工对,将外在形貌的衰颓与内心情绪的消磨并置,构成唐人送别诗特有的沧桑美学。"

颔联"义将私爱隔,情与故人归"展现儒家伦理与个人情感的撕扯。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联:"诗人用'义''私'对举,似铁幕乍裂时透出的情意微光。'隔'字冷峻如霜,'归'字温润似玉,这种情感张力正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士人心态的典型写照。"

颈联"薄宦无时赏,劳生有事机"转向仕途感慨。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此联:"'薄宦'与'劳生'的并置,揭示唐代中层官吏的生存困境。'无时赏'三字平淡中见沉痛,与陶渊明'望云惭高鸟'异曲同工,都是对官场异化的诗意抵抗。"

尾联"离魂今夕梦,先绕旧林飞"以超现实笔法作结。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离魂'意象上承《楚辞·招魂》,下启李商隐'庄生晓梦'。'旧林'既是实指故园草木,更是精神原乡的隐喻。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使全诗在现实主义的基底上绽放出浪漫主义的光晕。"

全诗以"改-微-隔-归-赏-机-梦-飞"为情感脉络,形成抑扬顿挫的抒情节奏。莫砺锋在《唐宋诗歌论集》中总结道:"该诗将宦游之苦、友朋之谊、乡关之思熔于一炉,在四十字中完成从社会伦理到生命意识的升华,堪称大历时期送别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诗以"通化门外送别"为题,却道尽千古离人共有的情思。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屡别容华改'五字,已写尽人生聚散之态,较之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更见筋骨。"诗中"容华改"与"意绪微"对举,恰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评:"容颜易老,愁思难消,十字中自有时光惊心之叹。"

颔联"义将私爱隔,情与故人归"最见匠心。清人黄生在《唐诗矩》中析其妙处:"以'义'字作铁门限,却放'情'字从故园归去,此等句法如庖丁解牛,官止神行。"所谓公私之辩,恰是唐人送别诗独有的精神高度。

颈联转写宦游之苦,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称其:"'无时赏'三字道尽薄宦况味,'有事机'却又含而不露,得风人之旨。"末联"离魂今夕梦,先绕旧林飞",清人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击节称赏:"不写己之忆故园,偏写故园之入梦,化实为虚处,正见李太白'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手段。"

此诗结句尤耐寻味,正如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所云:"'旧林'二字非止言故园,实含'羁鸟恋旧林'之深意,使全篇送别之情顿升为生命归宿之思,此王孟一派未到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