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

2025年07月05日

宅生惟海县,素业守郊园。中览霸王说,上徼明主恩。
一行罢兰径,数载历金门。既负潘生拙,俄从周任言。
逶迤恋轩陛,萧散反丘樊。旧径稀人迹,前池耗水痕。
并看芳树老,唯觉敝庐存。自我栖幽谷,逢君翳覆盆。
孟轲应有命,贾谊得无冤。江上行伤远,林间偶避喧。
地偏人事绝,时霁鸟声繁。独善心俱闭,穷居道共尊。
乐因南涧藻,忧岂北堂萱。幽意加投漆,新诗重赠轩。
平生徇知己,穷达与君论。

九龄

译文

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
回赠王履震游园林的诗作
宅生惟海县,素业守郊园。
我一生漂泊在海边小县,清贫自守于郊外田园。
中览霸王说,上徼明主恩。
中年时研读霸王之道,也曾向上祈求明君恩典。
一行罢兰径,数载历金门。
辞别了幽静的兰径,数年间出入于朝廷金门。
既负潘生拙,俄从周任言。
自愧如潘岳般笨拙,又忽而想起周任的名言。
逶迤恋轩陛,萧散反丘樊。
曲折徘徊眷恋朝堂,终又萧散回归山林丘樊。
旧径稀人迹,前池耗水痕。
旧日小径人迹罕至,门前池塘水痕消残。
并看芳树老,唯觉敝庐存。
眼看着花树渐渐老去,只觉这破旧屋舍尚存。
自我栖幽谷,逢君翳覆盆。
自从我隐居幽谷以来,幸遇君如荫蔽覆盆。
孟轲应有命,贾谊得无冤。
孟子说人生自有天命,贾谊的遭遇岂是含冤。
江上行伤远,林间偶避喧。
江上泛舟感伤远逝,林间漫步暂避尘喧。
地偏人事绝,时霁鸟声繁。
地处偏远人事隔绝,雨过天晴鸟鸣频传。
独善心俱闭,穷居道共尊。
独善其身心境闭合,穷居陋室道德共尊。
乐因南涧藻,忧岂北堂萱。
快乐是因南涧水藻,忧愁岂赖北堂萱草。
幽意加投漆,新诗重赠轩。
情意相投如胶似漆,新诗一首郑重赠君。
平生徇知己,穷达与君论。
一生只为知己奉献,无论穷达与君共论。

词语注释

徼(jiǎo):祈求。
潘生:指潘岳,西晋文学家,此处借指自己笨拙。
周任:古代贤臣,以直言著称。
翳(yì)覆盆:荫蔽如覆盆,比喻得到庇护。
北堂萱:指母亲,古时北堂种萱草以忘忧。
投漆:如胶似漆,比喻情意相投。

创作背景

诗词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陈子昂罢官归隐蜀地射洪,在政治理想破灭的苦闷中,这座"旧径稀人迹,前池耗水痕"的郊园成为他最后的精神庇护所。此时故人王履震的到访,恰似幽谷中投下的一束微光,催生了这首融合了身世之叹与知己之感的五言长律。

一、政治失意下的归隐书写

诗中"一行罢兰径,数载历金门"暗指其任右拾遗的经历。据《旧唐书》载,陈子昂曾多次上书谏言武后朝政,最终因"父老"乞归。所谓"既负潘生拙,俄从周任言",正化用潘岳《闲居赋》与《论语》典故,道出才拙遭嫉的政治困境。此时唐朝正值开元盛世前夕,诗人却以"孟轲应有命,贾谊得无冤"的自喻,揭示盛世文人的精神困局。

二、园林意象的双重象征

"逶迤恋轩陛,萧散反丘樊"的转折中,那座芳树渐老、水痕漫漶的园林,既是实指射洪故居,更是诗人内心的投影。南朝谢灵运的山水诗传统在此被赋予新意——"地偏人事绝,时霁鸟声繁"的静谧里,暗藏著"忧岂北堂萱"的儒家济世之思。这种"独善心俱闭"的矛盾,恰是初盛唐过渡时期士大夫的典型心态。

三、酬赠诗的历史语境

在六朝以来盛行的酬赠传统中,此诗尤显特别。"幽意加投漆"用《诗经·木瓜》投桃报李之典,而"平生徇知己"的结语,与同时期张九龄"相知无远近"的豁达形成对照。据《陈氏别传》记载,王履震为子昂少年挚友,这场林泉间的对话,实则是两个未能跻身权力中心的文人,在盛世边缘的精神共鸣。那些磨损的池痕与老树,最终在诗行中化作超越穷达的生命见证。

赏析

这首诗以园林为媒介,展现了诗人从仕途跋涉到归隐田园的心路历程,通过细腻的意象群和跌宕的情感脉络,构建出一个中国文人典型的精神家园。

意象的精心营构
诗中"旧径""前池""芳树""敝庐"等意象形成时空叠印的视觉效果。学者葛晓音指出,这些意象"以物理空间的衰败暗示心理时间的流转",废弃的园径与干涸的池痕构成双重隐喻,既象征仕途理想的枯萎,又暗含生命本真的回归。"幽谷""覆盆"的对比尤为精妙,前者代表主动选择的隐逸,后者暗喻被动承受的压抑,这种意象对立精准传达了诗人处境的双重性。

情感的层递演进
全诗情感呈现三段式发展:开篇"素业守郊园"的淡泊,中段"逶迤恋轩陛"的挣扎,至"独善心俱闭"的彻悟。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蒋寅认为,这种情感曲线"典型体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仕隐矛盾",在"孟轲命""贾谊冤"的用典中,诗人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士人群体命运的思考。尾联"平生徇知己"的宣言,则完成了从自我抒怀到精神共鸣的升华。

艺术手法的精微处
诗中"地偏人事绝,时霁鸟声繁"二句备受历代评家推崇。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其"以动写静,臻于化境",通过声景反衬创造出哲学层面的孤寂感。现代学者叶嘉莹特别指出"忧岂北堂萱"的反诘用法,认为这种"以否定表肯定的修辞,深化了忠孝难全的伦理困境"。

精神价值的当代回响
这首诗在当代被重新解读为"知识分子的精神考古标本"。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在《盛唐园林诗研究》中强调,诗人通过空间叙事完成了"从社会角色到本真自我的重构",其"穷居道共尊"的宣言,展现了中国文人"在逆境中坚守价值理性的文化基因"。这种将个人命运置于天地境界中观照的智慧,正是古典诗歌穿越时空的魅力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淡远之笔写沉郁之思,王履震此作得陶渊明之骨、谢灵运之韵。'地偏人事绝,时霁鸟声繁'十字,尤见炼意如金,非经丧乱不能道此。"

近代学者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评曰:"'幽意加投漆,新诗重赠轩'一联,用典如盐着水。漆喻友情坚贞,暗合《诗经》'如胶似漆';赠轩用陆机'贻尔新诗'典故,见酬唱雅意而不着痕迹。"

文学史家葛晓音指出:"此诗展现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典型气质——既存齐梁清丽余韵,又开杜甫沉郁先声。'自我栖幽谷'至'穷居道共尊'八句,以层递式结构展开士人精神图谱,较之六朝隐逸诗更见人格厚度。"

当代诗人余光中特别推崇尾联:"'平生徇知己,穷达与君论',十字写尽古君子之风。较之王勃'海内存知己'更具现实重量,在唐代酬赠诗中当属上乘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