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沮楼,这座矗立在唐时荆楚大地的巍峨楼阁,曾见证过多少文人墨客的凭栏远眺。据《旧唐书·地理志》载,沮水流域自古为巴蜀与中原文化交融之地,其楼阁多建于险峻山崖,取"据险临渊"之意。此诗当作于盛唐某年春日,诗人循着前人足迹重游故地,见山河依旧而世事变迁,遂将满腹思绪倾注于笔墨之间。
开篇"高深不可厌"四句,暗合《水经注》中"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的记载。诗人以地理之绝险喻心境之孤高,韶光和煦的春日更反衬出楼阁与群山的疏离感。那"危楼入水倒"的奇景,恰似《唐六典》所载南方楼阁"飞檐反宇"的建筑特色,樛枝绿萝攀附青壁的细节,又与王维《辋川集》中"绿筱媚清涟"的意境遥相呼应。
诗中"潭清鱼乐"之句,显见化用《庄子·秋水》的濠梁之辩。而"有象言虽具"的哲思,则透露出诗人受当时禅宗"不立文字"思想的影响。末句"同怀不在此",或暗指安史之乱后文人群体离散的历史背景,孤赏之叹与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形成微妙对照。
这座承载着唐人体悟与哲思的楼阁,最终在历史长河中化作诗行间的永恒意象。诗人以空间的高远写时间的苍茫,在青壁绿萝间埋下盛唐文人特有的宇宙意识与生命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