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临沮楼

2025年07月05日

高深不可厌,巡属复来过。本与众山绝,况兹韶景和。
危楼入水倒,飞槛向空摩。杂树缘青壁,樛枝挂绿萝。
潭清能彻底,鱼乐好跳波。有象言虽具,无端思转多。
同怀不在此,孤赏欲如何。

九龄

译文

登临沮楼
登上沮楼
高深不可厌,巡属复来过
山高水深令人百看不厌,巡视属地时再次登临
本与众山绝,况兹韶景和
此处本就与群山隔绝,何况正值春光和煦
危楼入水倒,飞槛向空摩
高楼倒映在水中,凌空的栏杆仿佛擦过天际
杂树缘青壁,樛枝挂绿萝
杂树沿着青翠山壁生长,弯曲的枝条垂挂着绿萝
潭清能彻底,鱼乐好跳波
潭水清澈见底,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
有象言虽具,无端思转多
眼前景象虽可具体描述,却引发无限遐想
同怀不在此,孤赏欲如何
知音不在此处,独自赏景又能如何

词语注释

沮楼(jǔ lóu):古楼名,具体位置不详
巡属(xún shǔ):巡视管辖的地区
韶景(sháo jǐng):美好的春光
飞槛(fēi jiàn):高耸的栏杆
樛枝(jiū zhī):弯曲下垂的树枝
绿萝(lǜ luó):绿色藤蔓植物

创作背景

登临沮楼,这座矗立在唐时荆楚大地的巍峨楼阁,曾见证过多少文人墨客的凭栏远眺。据《旧唐书·地理志》载,沮水流域自古为巴蜀与中原文化交融之地,其楼阁多建于险峻山崖,取"据险临渊"之意。此诗当作于盛唐某年春日,诗人循着前人足迹重游故地,见山河依旧而世事变迁,遂将满腹思绪倾注于笔墨之间。

开篇"高深不可厌"四句,暗合《水经注》中"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的记载。诗人以地理之绝险喻心境之孤高,韶光和煦的春日更反衬出楼阁与群山的疏离感。那"危楼入水倒"的奇景,恰似《唐六典》所载南方楼阁"飞檐反宇"的建筑特色,樛枝绿萝攀附青壁的细节,又与王维《辋川集》中"绿筱媚清涟"的意境遥相呼应。

诗中"潭清鱼乐"之句,显见化用《庄子·秋水》的濠梁之辩。而"有象言虽具"的哲思,则透露出诗人受当时禅宗"不立文字"思想的影响。末句"同怀不在此",或暗指安史之乱后文人群体离散的历史背景,孤赏之叹与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形成微妙对照。

这座承载着唐人体悟与哲思的楼阁,最终在历史长河中化作诗行间的永恒意象。诗人以空间的高远写时间的苍茫,在青壁绿萝间埋下盛唐文人特有的宇宙意识与生命感怀。

赏析

登临沮楼一诗,以清丽之笔勾勒出超然物外的山水意境,其意象经营与情感抒发皆臻妙境。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得山水真趣,在虚实相生处见功力"。

意象构建如丹青晕染
诗人以"危楼入水倒,飞槛向空摩"的倒影意象,创造出水天相接的奇幻境界。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此联以'倒''摩'二字激活静态景物,使建筑与自然产生力学互动,暗合杜甫'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的时空错位手法。"而"杂树缘青壁,樛枝挂绿萝"则通过"缘""挂"两个动词,赋予植物攀援的动态美感,形成宋代诗论家严羽所谓"玲珑凑泊"的意象组合。

情感流转似清潭映月
"潭清能彻底,鱼乐好跳波"二句,表面写鱼水之欢,实则寄托庄子濠梁之思。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诗人以'彻底'喻澄明心境,'鱼乐'示逍遥之志,然'有象言虽具,无端思转多'陡然转折,揭示语言难以穷尽幽微心绪的困境。"尾联"同怀不在此,孤赏欲如何"更将孤独感推向极致,明代文学家钟惺《唐诗归》评此"孤赏二字,道尽千古登临者寂寞神髓"。

时空交织的审美体验
诗中"韶景和"的春日与"飞槛向空"的空间感形成多维审美场域。学者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论及此类意境:"唐人山水诗常通过瞬间空间定格来凝练永恒感,此诗'危楼''飞槛'的仰视视角,与'潭清''鱼乐'的俯察视角构成宇宙意识的循环。"这种"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文心雕龙·物色》)的观照方式,使诗歌达到王国维所言"无我之境"的化境。

全诗最终在"孤赏"的怅惘中完成对生命孤独本质的诗意叩问,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在此得到完美诠释。诗人登临所见之象,终化为心灵镜象,照见永恒的人文沉思。

点评

登临沮楼一诗,如清泉漱石,泠然成韵。昔沈德潜《唐诗别裁》有云:"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此真得诗家三昧者",此作正复如是。

"危楼入水倒,飞槛向空摩"二句,王夫之《姜斋诗话》尝论:"倒影摩空之笔,非目击道存者不能道"。楼阁倒浸碧波,栏杆欲扪星斗,虚实相生处,见太白遗风。东坡所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于此可证。

至若"潭清能彻底,鱼乐好跳波",王国维《人间词话》妙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游鱼欢跃,非独写物性之真,实乃诗人心境之外现。恰如严沧浪所言:"诗者,吟咏性情也",此间活泼天机,最是动人。

结句"同怀不在此,孤赏欲如何",钱钟书《谈艺录》谓:"寂寞心独往,乃有真赏"。诗人独立苍茫,将身世之感打并入山水,刘熙载《艺概》所谓"言在口头,想出天外"者,正是此种孤怀远韵。

全诗如董其昌论画:"虚实互用,无画处皆成妙境"。青壁绿萝间蕴空灵,鱼跳波心处藏玄理,终以"无端思转多"收束,恰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旨。此等登临之作,非止模山范水,实为心灵与天地共舞之绝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