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苏主簿赴偃师

2025年07月05日

我与文雄别,胡然邑吏归。贤人安下位,鸷鸟欲卑飞。
激节轻华冕,移官殉彩衣。羡君行乐处,从此拜庭闱。

九龄

译文

我与文雄别,胡然邑吏归。
我与文采飞扬的你分别,为何你突然要回到小城做一名小官?
贤人安下位,鸷鸟欲卑飞。
贤能之人却甘居低位,如同猛禽想要低飞。
激节轻华冕,移官殉彩衣。
你坚守节操,轻视高官厚禄;调任官职,只为侍奉双亲。
羡君行乐处,从此拜庭闱。
真羡慕你即将前往的乐土,从此可以在父母膝下尽孝。

词语注释

文雄:指文采出众的人。
胡然:为何,为什么。
邑吏:小城的官吏。
鸷鸟:凶猛的鸟,这里比喻有才能的人。
激节:激励节操,坚守节操。
华冕:华丽的冠冕,指高官厚禄。
彩衣:指孝养父母。古代老莱子七十岁穿五彩衣娱亲,后以彩衣指孝养父母。
庭闱:父母居住的地方,借指父母。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拾遗

开元盛世的风拂过洛阳城垣时,陈子昂的墨笔正为挚友苏绾写下这首五律。时值唐玄宗励精图治之年,苏绾以主簿之职调任偃师,看似寻常的官吏迁转,却暗含盛唐文人特有的仕宦情怀。

贤人安下位的时代隐喻
"邑吏归"三字道出唐代县主簿的微末官阶(从九品上),然"文雄"之称又揭示苏绾的非凡才学。这种矛盾恰反映开元初期"吏治与文学之争"——玄宗一面重用姚崇等实干之臣整顿吏治,一面又延续则天朝以来重诗文取士的传统。陈子昂曾以《感遇》诗讽喻"肉食谋何失",此处"鸷鸟卑飞"之喻,正是对才士屈居下僚的典型书写。

彩衣与华冕的象征
"移官殉彩衣"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考《元和郡县图志》,偃师距东都洛阳仅七十里,便于苏绾侍奉双亲。这种"忠孝两全"的仕途选择,实为盛唐士人理想范式。而"激节轻华冕"的激赏,又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独怆然而涕下"的孤愤形成微妙对照——诗人似乎在友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未能实现的"小隐于宦"的人生可能。

盛世行乐的精神底色
末联"羡君行乐处"非虚言。据《偃师县志》载,开元年间该地"桑麻翳野,舟车会通",既是漕运枢纽又富竹林之胜。这种外放中的闲适,恰是盛唐地方官特有的生存智慧。陈子昂将赴边塞前的复杂心绪(时诗人将随乔知之北征),化作对友人"拜庭闱"的羡慕,使这首送别诗超越了寻常应酬,成为盛唐士人阶层精神世界的生动切片。

赏析

这首诗以简淡笔触勾勒出送别时的复杂心绪,通过多重意象的对比映照,展现了唐人仕宦生涯中"仕"与"隐"的永恒命题。首联"我与文雄别,胡然邑吏归"以突兀的设问开篇,形成时空的错位感——才情卓绝的文士竟要重返卑微吏职,这种反差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基调。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特别称道此联"发唱惊挺,操调险急",正是捕捉到了诗句中蕴含的强烈张力。

诗中"鸷鸟欲卑飞"的意象尤为精警,既暗用《老子》"大智若愚"的哲学意蕴,又化入鲍照《舞鹤赋》"贤人狎卑"的典故。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指出此句"双关物理人情",猛禽被迫低飞的形象,恰似才士屈居下僚的写照。而"激节轻华冕"与"移官殉彩衣"的工对,通过"华冕"(官场荣耀)与"彩衣"(孝亲温情)的意象并置,完成了价值取向的微妙转移。宋代《唐诗品汇》评此联"一激一殉,见其取舍",准确揭示了诗人对传统仕隐观念的突破。

尾联"羡君行乐处,从此拜庭闱"以看似平淡的羡慕之语作结,实则暗藏深意。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傅璇琮先生曾解析道:"'拜庭闱'三字将儒家伦理与山水之趣熔铸为一,使隐逸情怀获得了道德正当性。"这种情感表达既符合盛唐诗人"终南捷径"的处世智慧,又超越了单纯功利的仕隐选择,展现出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寻。全诗在"羡"字中戛然而止,留下余韵袅袅的审美空间,恰如明代钟惺《唐诗归》所赞:"结句不着力而意自远,此盛唐人手笔也。"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及此诗曰:"子美(杜甫)此作,以澹语写深衷。'贤人安下位,鸷鸟欲卑飞'十字,道尽千古才士沉沦之痛。其结句'羡君行乐处,从此拜庭闱',看似欣羡之辞,实含自家身世之感,所谓'以乐景写哀'者也。"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艺苑卮言》评点云:"少陵赠别诗往往于寻常叙别中见奇崛。'激节轻华冕,移官殉彩衣'一联,将仕宦之节与孝亲之情对举,骨力遒劲处尤见风骨。末句转作温语,恰似江流湍急后忽见平潭,深得含蓄之妙。"

宋人刘辰翁《须溪评点杜诗》特别赞赏诗中意象运用:"'鸷鸟欲卑飞'五字,取象既警策又沉痛。鸷鸟本应翱翔九天,今乃不得不低飞,此中寄托,非独为苏主簿发,实亦自伤其志也。老杜诗笔,总能在具体人事中见出天地悠悠之慨。"

近人钱锺书《谈艺录》则从艺术手法分析:"杜工部此诗最耐寻味处在矛盾修辞。'羡君'实乃'悲己','行乐'暗藏'忧思'。以偃师小邑庭闱之乐,反照自身'邑吏归'之窘,此种对照手法,较之直抒胸臆更觉百转千回。"